人民網
人民網

石河子大學強化科研產出:為有源頭活水來

2024年12月09日11:02 | 來源:兵團日報
小字號

首創肝包虫“外膜內外囊完整切除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8個省區及巴基斯坦推廣應用﹔

創建棉花生產精准監控技術體系,讓“手機種田”變為現實﹔

“十四五”以來,獲得授權專利1506件,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1700余項,技術交易額達2.36億元﹔

……

一個個亮眼的成果、躍動的數字,映照出石河子大學沉穩而堅定的科技創新步伐。

創新是高校的生命所在。“十四五”以來,石河子大學堅持“四個面向”,聚焦發展所需、職工群眾所盼,積極布局重要科研方向、重大科研平台和重點創新團隊,持續深化有組織的科研,不斷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逐步探索出了一條具有石大特色的科研發展之路。

蓄水育苗——

促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和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是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的“牛鼻子”。

如何讓高校科技創新的活水持續涌動,長流常新?石河子大學黨委書記徐善東表示:“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改革則是破題的唯一方法。”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近年來,石河子大學從頂層設計出發,深化評價制度改革、資源配置方式改革、激勵制度改革,夯實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的“動力源”,該校主要科研指標持續攀升,科研整體實力和核心競爭力顯著增強。

用好“指揮棒”。石河子大學堅持育人為本,立足學科特色,樹牢以質量、績效、貢獻為核心的評價導向,在評價標准、體系、機制、效能方面持續發力,推進科研評價制度改革,有效發揮科研評價對育人育才的引領帶動作用。

“我們在人才選拔、職稱評審、導師評聘、研究生畢業等環節中堅決破除五唯傾向,不將論文等作為限制性條件,注重從科研項目、成果轉化與應用、科研與創作成果獲獎、個人學術影響力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進一步激發學校科研創新的積極性、主動性。”石河子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李劍介紹。

在深化評價制度改革的基礎上,石河子大學拿出“真金白銀”,不斷完善科研平台建設,為打造創新高地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近5年,石河子大學主動承擔國家、兵團重大科研任務,累計投入科研經費8.85億元,立項各級各類項目2188項。

石河子大學科研處處長趙慶展介紹:“我們充分尊重人才,賦予他們更大的經費使用自主權。對科研急需的平台建設及設備採購等問題特事特辦,對取得突出科研成果的團隊負責人及高端人才實行年薪制。”

“學校想方設法為我們一線科研人員解憂鬆綁,提供了安心、舒心的良好工作環境。我的成長就是石河子大學悉心培養的結果。”石河子大學機械電氣工程學院院長張若宇說。作為國家棉花產業技術體系副首席科學家,張若宇領銜組建了“科創中國”新疆兵團數字棉花區域科技服務團,以數字化賦能棉花生產全過程,助力兵團棉花產業高質量發展。

示范引領——

助人才與鄉村“雙向奔赴”

近日,以“賦能三農人才 助力鄉村振興”為主題的石河子大學第二屆科技小院成果展暨經驗交流會在三師圖木舒克市舉行。

這是對石河子大學師生科研與實踐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來自石河子大學各方面的專家學者和創新團隊,圍繞如何進一步優化科技小院后續服務能力、提升科技服務水平等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流。

科技小院,一頭連著田間,一頭連著高校。石河子大學高度重視科技小院建設工作,始終堅持“腳踏實地解民生,立地頂天治學問”的理念,聚焦人才培養模式和運行管理機制的創新,厚植師生知農愛農情懷,提升師生強農興農本領。

在八師石河子市,石河子大學農學院趙寶龍研究員帶領新疆石河子葡萄科技小院先后在多個團場開展種植技術培訓,累計培訓葡萄種植戶3000余人次,發放科普讀物800余冊﹔

在三師圖木舒克市,鵪鶉科技小院首席專家趙潔及團隊幫助五十三團六連開展“鵪鶉養殖加工產業鏈條式”科技幫扶,養殖規模達到40余萬羽,實現年產值1000萬元﹔

在十四師昆玉市,王振華教授及其團隊依托新疆昆玉皮墨墾區紅棗科技小院,緊密結合水利工程設施,在二二四團高質量建成自壓灌區灌排協同調控和精量水肥協同調控關鍵技術試驗示范基地,有效幫助當地紅棗產業提質增效……

“與學校實驗室不同,科技小院建立在農業生產一線,讓我們能夠精准了解農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石河子大學農學院農藝與種業專業2023級碩士研究生翟文婷感慨不已。

截至目前,石河子大學共有15個三部委科技小院、3個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協會科技小院、34個校級科技小院、3個校級科技小院集群,涵蓋農業技術、種植養殖、文化生活等多個領域。近5年,石河子大學派出600余名科技特派員深入130個團場和縣(市)推廣新品種近200個、新技術197項,培訓農戶和技術人員3萬余人次,實現技術推廣2600余萬畝,帶動人均收入增長比例達15%。

兵團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童中華說:“多年來,石河子大學以科技服務為抓手,堅決扛起時代重任,在推動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服務‘三農’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聚焦關鍵——

破發展難點痛點堵點問題

從1949年到2024年,從兵團衛生學校到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縱觀歷史變遷,石河子大學的成長史無疑就是服務國家、服務兵團改革發展的奮斗史。

“學校堅持將‘為黨分憂、為國擔當’作為科研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與國家重大戰略與兵團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同頻共振,推動科技創新走深走實。”李劍說。

如何做科研,做什麼樣的科研?石河子大學緊緊圍繞國家和兵團重大戰略需求、自治區“十大產業集群”和兵團21條重點產業鏈,堅持產學研一體化道路,推動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深度融合。

“地膜是我們鋪下去的,我要用余生精力把地膜收回來。”面對兵團農業生產中的“卡脖子”難題,曾突破地膜植棉機械化技術關鍵的石河子大學陳學庚院士團隊又將科研攻關目標轉向了農田殘膜污染治理。

“國家和兵團的需要,就是我們的研究方向。”2005年,在兵團現代煤化工產業高速發展之時,石河子大學適時成立化學化工學院。石河子大學代斌研究團隊突破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電石乙炔法氯乙烯合成成套綠色催化技術,解決了長期困擾電石法聚氯乙烯行業發展的汞污染問題,保障行業綠色可持續發展。

為了當好教師和政府、企業之間的“紅娘”,石河子大學不斷擴大合作“朋友圈”,與政府、科研單位以及上百家知名企業建立全面合作關系,共建一批成果研發和轉化平台,推動科研成果產品化、市場化、產業化。

與此同時,石河子大學還推廣“企業出題,能者破之”的“揭榜挂帥”模式,幫助教師在解決企業技術難題的同時,提高成果轉化效率。

“揭榜挂帥”驅動下,石河子大學與新疆錦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共同開展高濃度二氧化碳捕集研究,將企業生產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變廢為寶。目前,該公司兩期20萬噸二氧化碳捕集液化項目已全部建成投產。

“奮進新征程,揚帆再起航。下一步,學校將切實走好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之路,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體系化建設,為中國式現代化兵團實踐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石河子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李兆敏說。(劉美惠子、宿閃閃)

(責編:陳新輝、韓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