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富同興 看新疆防沙治沙大招
——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合龍啟示(五)
12月1日,位於和田市吉亞鄉的華潤新能源50萬千瓦光伏治沙項目施工現場一派熱火朝天景象。該項目總投資約15億元,預計明年5月底實現全容量投產。圖為工人在鋪設光伏板。 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湯永攝
黃沙漫漫風寂寥,新麻叢叢向天際。
12月2日,在尉犁縣墩闊坦鄉托布協羅布麻防沙治沙示范區,一株株羅布麻幼苗在風中搖曳。這裡已進入沙漠腹地,極目遠望,示范區道路兩側各寬360米的羅布麻栽植區如同巨龍,向著蒼茫遼遠的沙漠挺進。
“這些幼苗是今年3月份栽種的,有的已達30多厘米高。”值班看護新栽種羅布麻的尉犁縣林業和草原局干部艾山·蘇來曼說。
托布協羅布麻防沙治沙示范區是尉犁縣打贏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的示范工程之一,一期總面積3000畝。在尉犁縣,野生和人工種植的羅布麻面積達160萬畝,在防沙治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羅布麻全身都是寶,其莖稈纖維可作為紡織、造紙原料,葉可制茶、入藥、提取活性成分開發藥品等。尉犁縣由此培育了羅布麻茶、蜜、藥物、保健品、服裝、板材等市場優勢產品,探索出羅布麻全產業鏈發展的“尉犁模式”。
在促進農民增收方面,羅布麻貢獻很大。尉犁縣團結鎮孔畔村村民劉盼盼說:“這幾年,村裡的土地流轉了很多。到了夏季,有的一家兩口子開著車,專門找羅布麻茂密的地方採摘葉子,每天收入1000元以上。”
沙海淘金,“綠富”同興。羅布麻產業隨著塔克拉瑪干沙漠防沙治沙工程的推進而發展壯大,是新疆發展沙產業的縮影之一。實際上,在防沙治沙過程中,全疆各族干部群眾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在一線創造性地實踐、試驗,在防沙治沙的同時,蹚出了一條條增收致富的新路子,開創了一項項令人驚訝的新產業。防沙治沙現場,成了人們創新創業創造的大舞台。
“牧光”之地,沙漠裡種下“小太陽”
伴隨著防沙治沙工程的深入推進,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涌現出越來越多的光伏藍海。
11月以來,在和田地區洛浦縣萬畝“光伏+農業”綜合治沙項目基地,工人們在加緊安裝光伏板。今年3月,這個項目才剛剛動工,僅6個月,萬畝沙漠就變得平平整整,一列列光伏支架的底座水泥樁整齊列隊,等待檢閱。
水泥樁高度是1.5米左右,安裝好的光伏板高4.5米左右,傾斜角度是33度。每組光伏板都會給地面留下一片蔭涼,不僅降低了沙漠風速,而且有助於植物生長。
今年夏天,洛浦縣組織農技專家在這片平整好的沙漠上試種了十多種農作物,最后根據農作物單位面積內的用水量和經濟效益進行綜合測算打分,最適合種植的就是作為牛羊飼草料的苜蓿。2025年開春,這個萬畝光伏電站的光伏板下,將全部種上苜蓿。
放牧陽光,種下綠色,幫助農牧民實現增收,這是新疆防沙治沙工程的一項創舉。
在沙雅縣,“光伏+農業”更新了版本。
在沙雅縣沙漠邊緣區域的光伏產業園區低碳轉型新能源項目基地,54萬塊光伏板的安裝已進入尾聲,計劃今年底全容量並網發電,年總發電量4.32億千瓦時。
“經過勘探,這片區域地下水資源豐富,水質適合梭梭等耐鹽鹼植物生長。我們利用光伏發電,解決了抽水機井用電問題。以同樣灌溉2000畝梭梭測算,光伏發電較動力電取水,第一年每口機井能節省13.3萬元,第二年起每年能節省16萬元。”沙雅縣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成員王開彥說,梭梭林將大面積同步接種肉蓯蓉,使之成為帶動當地農民增收的新產業。
治沙增收,示范基地作用大
走進於田縣闐東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登高望遠,一行行紅柳、梭梭整齊排列,昔日漫漫黃沙已經變成一片綠色的海洋。
“植物都是今年栽種的,品種有紅柳、四翅濱藜、梭梭等,長勢特別好。”於田縣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書記賈存鵬說。
這個治沙示范區位於縣城東側,距縣城17公裡,處於沙漠邊緣空白區、風沙危害區,是於田縣打贏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的主戰場之一。
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打響一年來,闐東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新增治理面積近3萬畝。從不見一點綠到不見一片沙,巨變如何發生?答案是:發動群眾治沙。
近年來,於田縣在治沙過程中形成了“於田模式”,其核心是“政府引導、群眾主體、分片到戶、就業增收、持續治沙”,把防沙治沙和群眾收益緊密挂鉤,吸引和支持全民參與產業治沙。
通過劃地到村、包地到戶、確權到人的方式,於田將國有未利用沙地劃撥給村集體,再由村集體承包給農戶,明確每戶申請承包30—50畝,確保主體群眾治沙又致富。其中,闐東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帶動本地群眾穩定就業2600余人,人均月工資3000元以上。
通過一個個示范基地輻射帶動,於田縣紅柳、梭梭種植面積已達21.4萬畝,其中接種大芸18萬畝,年產量約4萬噸,年產值近4億元,惠及8830戶23159人。
與大芸產業治沙一脈相承,沙漠玫瑰也是“於田模式”的一大亮點。
2012年以來,通過造林治沙,於田瑰覓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將萬畝沙海變成種植基地,種植苦水、大馬士革等玫瑰品種230萬株。
“公司在沙地建成萬畝玫瑰花田以來,季節性臨時用工累計23萬人次,帶動2萬余農戶增收,實現了產業固沙、產業增收。”公司董事長閆永軍說。
目前,於田縣8個鄉鎮有5400余戶農戶種植玫瑰花,農戶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大招迭出,“爆改”沙漠成效顯
治沙兼增收,還有哪些招數?
行走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干部群眾艱苦奮斗、向沙漠要效益的創舉令人目不暇接。
——大規模種植經濟林。在喀什地區,麥蓋提縣百萬畝防風固沙生態林區裡,沙棗、文冠果、蘋果、新梅等經濟林木與新疆楊、胡楊等生態林木相伴相生,品質優良的林果讓生態收益成為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在溫宿縣柯柯牙片區,防沙治沙的“碩果”——冰糖心蘋果坐專列、乘專機發往世界各地。阿克蘇地區完成的120萬畝人工造林中,超過六成是蘋果、核桃、紅棗等經濟林,既能防沙治沙,又結出致富碩果。
——新技術支撐,沙漠裡建大棚。在和田縣經濟技術開發區,和田縣引進一家農業龍頭企業在曾經的戈壁沙漠建成了萬畝蔬菜基地,一座座溫室大棚、智能日光溫室內無土栽培、碗式栽培、水培等新型栽培模式令人大開眼界。該企業的17項專利、3項著作權在這裡應用,年產蔬菜7萬余噸,年產值2.4億元。這些大棚為和田縣12個鄉鎮提供了2000個穩定就業崗位,並輻射帶動了相關產業鏈5000余人就業,普通員工月平均工資達3750元。
——沙漠種糧食,產量也不低。2018年,袁隆平海水稻科研團隊在塔克拉瑪干沙漠西緣岳普湖縣開辟了向大漠要耕地的海水稻種植試驗田,當年試驗田畝產549公斤。人們“爆改”沙漠,在沙漠中種糧食。今年9月,位於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的兵團二師37團、38團,沙漠玉米百畝方平均畝產1202.4公斤,千畝方平均畝產1002.88公斤,成為“噸糧田”。在麥蓋提縣,6000多畝沙漠小麥今年首次收割,畝產超過260公斤。在且末縣,20多畝沙漠花生試驗田10月下旬也迎來了豐收。
今年金秋,是一個收獲的季節,來自塔克拉瑪干沙漠的農業奇跡源源不斷。養殖業方面,螃蟹、龍蝦等已經不稀奇,稀奇的是產出了珍珠。種植業方面,更是一遍遍刷新人們的認知:糧食之外,還有板藍根、杜仲、油莎豆、土豆、枇杷、石榴、黑加侖……
塔克拉瑪干,再也不是以前那個荒涼的沙漠了!( 魏永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