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新疆:開具“糧方”

2024年12月07日11:59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新疆糧今年多次成為熱點話題。地處祖國西北的新疆,仿佛正從干旱、荒涼的固有印象中擺脫出來,要圓自己一個“魚米之鄉”夢。

冬小麥百畝、千畝、萬畝大面積單產紀錄蟬聯全國第一﹔春小麥創全國百畝方大面積單產紀錄﹔玉米創全國百畝、千畝、萬畝、十萬畝、百萬畝方大面積單產紀錄,並率先在全國建成百萬畝級玉米“噸糧田”……

繼去年糧食首次邁上2000萬噸大關,總產增量、播種面積增量全國排名第一之后,2024年新疆主要糧食作物又問鼎全國大面積單產紀錄,實現了“大滿貫”。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誰來養活中國?”是全世界一直關注的問題。

面對世界的疑問,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鏗鏘有力:“我們有信心、有底氣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對於佔全國陸地面積六分之一的新疆來說,在這場“端牢中國人飯碗”的偉大行軍中,沒有理由缺席。

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新疆在國家全局中的“五大戰略定位”,優質農牧產品基地被明確提出。這既是對新疆的殷殷期許,也是推動新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機遇。

連續兩年交出糧食生產亮眼成績單的新疆,還有空間嗎?“大滿貫”后如何開具新“糧方”,為國家糧食安全多作新疆貢獻,成為全區糧食生產的新課題。

挖潛:

“單兵突進”時代過去了

全國一盤棋,站在全國大局謀劃新疆工作,棋形立刻生動起來。

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更大貢獻,首先就要打破對自身固化的認識和定位。

立足國家所需、新疆所能,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審時度勢,將糧食工作方針由“區內平衡、略有結余”調整為“區內結余、供給國家”,提出“擴面積、攻單產、增總量、提產能”的工作思路,全面壓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

糧食增產是一項系統工程,既要符合農業生產綜合水平,還要科學應對產能提升帶來的耕地和水資源約束。

於全局謀劃,在細節實施。新疆發揮35個產糧大縣提升產能的關鍵作用,依托產業技術體系、農技推廣體系和社會服務體系,集成推廣良田良種良機良法,形成“多技術集成、大面積普及”均衡增產格局,向科學種田要產量。

從近兩年新疆糧食生產數據來看,小麥單產已連續6年實現增長,2024年平均畝產達394.77公斤﹔玉米的平均單產水平一直領跑全國,2023年達612.77公斤/畝,位居全國第一,以單產提升為顯著特點的糧食均衡增產已是不爭事實。

但從數據縱向對比來看,新疆小麥平均單產目前仍低於全國399.1公斤/畝的平均水平,玉米平均單產與高產紀錄差距超過一倍,呈現出小麥平均單產與先進省份尚有差距,主要糧食作物高產紀錄領先、平均單產不高的特點。

對此,自治區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所長、自治區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李建疆分析,這與新疆優先在高標准農田種植糧食,並配套先進栽培技術有關。持續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之余,將配套栽培技術向中低產田推廣擴散,實現更充分的均衡增產,是未來新疆糧食產能提升的關鍵。

“新疆具備向中低產田擴散技術的條件。”李建疆說,不同於小面積試驗田紀錄,大面積單產水平反映的是一個地區將試驗田產量轉化為大田產量的能力。今年的紀錄証明,新疆的糧食高產技術已突破試驗階段,具備在實際生產中大面積應用的基礎,可以挖掘更多增產潛力。

目前,水肥一體化、精量播種等一些高產創建中使用的技術已越來越多應用在新疆糧食生產中,改變了很多地區糧食生產的傳統模式。

今年冬小麥播種期間,沙灣市探索冬小麥套種玉米新模式,在播種小麥時預留玉米播種位置,在小麥灌漿期播種玉米,實現夏收小麥,秋收玉米,糧食生產模式從1年1季變為1年1.5季,顯著提升了生產效益。

“小麥的產量沒有減,又多收了幾百公斤玉米。”沙灣市大泉鄉雙泉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何洪濤說,新模式在保障作物正常生長的同時,省去了復播中犁地、播種等環節,節約農時近1個月,讓套種增產具備了實際推廣的可行性。目前,合作社正在進一步完善技術,充分挖掘新技術帶來的增產潛力。

迭代:

“明星”品種開始發力了

近年來,一批擁有本地“戶籍”的糧食品種在新疆圓夢“魚米之鄉”的過程中“嶄露頭角”。

由新疆科研人員選育的新冬60號冬小麥在南疆地區的推廣,用實效証明了品種的重要性。過去因為缺少早熟、增產潛力大的小麥品種,南疆地區小麥收獲后玉米生長期積溫不足,產能較低,很多玉米隻能作為青貯飼料。隨著新冬60號的普及,其早熟和豐產特性帶來的優勢,讓南疆冬小麥+復播玉米“一年兩熟”糧食生產發揮出真正優勢。

“小麥玉米搶時間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自治區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員賽力汗·賽介紹,新冬60號搭配早熟玉米品種,實現生產“兩早配套”,為復播玉米爭取到更多光熱積溫資源。

2023年,南疆“兩早”配套示范田周年畝產首次突破1300公斤。目前,科研人員以品種優勢為基礎,在“兩早”基礎上進行適應的栽培技術,有望在兩年內將周年畝產提高到1400公斤。

種業是現代農業的“芯片”,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礎。推廣種植產量品質表現突出、抗逆性強的優良品種,是新疆實施種業振興的關鍵舉措。目前,新疆自育的小麥、玉米、水稻等糧食作物品種已成為生產主導。2024年,新疆農作物制種產量超過140萬噸,生產的雜交玉米種子95%外調黑龍江、山東等地,不僅保障了疆內農業生產,還為全國農業用種安全作出了貢獻。

“新品種還需加速替換老品種。”李建疆說,近年來,新疆不斷加快糧食特別是小麥的品種更新換代,但在優質高產小麥品種中,老品種佔比仍達70%。隨著時間推移,老品種不僅存在特性退化風險,其品質和生產特性也將難以適應糧食產業轉型升級的新要求。

李建疆說,今后,科研人員將選育更多適應新疆糧食生產實際的“明星品種”。選育過程將更加貼近市場需求,圍繞早熟、高產、優質、節水、抗逆等特性,突出產品專用性特點,讓更多新品種在產業發展中“萌發”,提升糧食生產綜合能力。

拓鏈:

“高富帥”開始露頭了

新疆糧食的品質有口皆碑,但再好的產品,如果沒有產業鏈的延伸,也只是“原字號”,就像蒙塵的明珠。

農產品也可以“高富帥”!要想讓好東西賣出好價錢,就必須打破長期以來過度依賴“原字號”的思維定式。

在奇台縣半截溝鎮腰站子村,常有游客慕名而來,不為別的,隻為品嘗用“腰站子”面粉制作的拌面,了解村庄與小麥的故事。2023年,該村實現總產值5.6億元,村民人均年收入達3.06萬元,村民依靠小麥實現了增收致富。

“腰站子”的故事引發了人們對從賣原糧到賣面粉制品,從種植小麥作物到傳播小麥文化的更深思考。該村以有機小麥種植為基礎,不斷延伸產業鏈,生產加工有機面粉、手工拉面、食用油、小雜糧四大類40多種產品,以小麥特色資源為依托發展旅游業,不僅讓消費者加深了對“腰站子”品牌的認知,也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

農業不加工,等於一場空。當下,新疆已將糧油產業作為重要的特色優勢產業,納入“十大產業集群”統籌謀劃,推進糧油產業生產、加工、流通、存儲和消費一體化發展,在增產的同時更充分地實現增收。

不久前召開的第六屆中國糧食交易大會上,阿拉山口惠農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展示的一套糧油產業“種養+”和“種儲+”的產業模式,受到參展商廣泛關注。

“以種養加循環發展的思路重新審視糧油產業發展。”該公司副總裁鄒厚勇說,新疆具備發展糧油產業的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在產業發展過程中做加法,將各類優勢資源整合在一起,就能形成產業發展的優勢和競爭力。

全鏈條發力,是為了培育出更多叫得響的好產品。目前,新疆正從原料生產、企業培育、產業鏈延伸、品牌建設四個維度同時發力,推進技術改造、科技創新和產品升級,持續提升優質糧油生產供給水平,提高糧油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知名度和市場佔有率,擦亮“新疆好糧油”金字招牌,引領糧油產業發展邁向更高端。

五谷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當前,國家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已全面實施,新疆正通過一手抓生產提質,一手抓產業增效,探索順應高質量發展所需“新糧方”,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作出更大貢獻。(劉毅)

(責編:李欣洋、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