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西部計劃志願者故事裡高頻詞是“小艾”
“這是小艾,這是我,這張照片是我倆在她家搬草垛。還有我錄的這個視頻,是前不久家人來新疆看我,小艾給他們帶的禮物,還教他們跳舞呢……”牛藝霖滿臉笑容,一邊翻看手機相冊,一邊介紹所記錄的場景。
在與牛藝霖的對話中,“小艾”是高頻詞。更多時候,牛藝霖在說“小艾”時,會加一個前綴——我的小艾。
牛藝霖是2022屆福海縣西部計劃志願者,服務於福海縣團委,今年是她來新疆的第三年,她口中的“小艾”叫艾依努爾·塔布斯,是2021屆西部計劃志願者。“小艾是本地人,要說我在新疆的生活,那可繞不開她。”牛藝霖說。
牛藝霖在新疆遇到的第一人,是小艾。
“她是2021屆西部計劃志願者的聯絡員。我到新疆后,是她接的我。她是哈薩克族,一見面,就接過我手裡的行李,給我介紹美食美景,很熱情,當時就覺得我倆性格太像了。”牛藝霖回憶著與小艾的初見。
小艾的感受與牛藝霖相同。牛藝霖也是性格開朗的姑娘,即便自己身處陌生環境,仍熱心幫助、關心身邊人。“我倆學的是同一個專業。”小艾回憶道,牛藝霖是那屆志願者中第一個來報到的,“她很細心,當時我快過生日了,她記住了日期,當天給我過了個難忘的生日。”那年和牛藝霖同屆的志願者有20多人,迎新時人手不夠,也是新人的牛藝霖當起了臨時工作人員,跑前跑后幫著收檔案、匯總信息、分配崗位。
因為開朗的性格、突出的工作能力,牛藝霖成為2022屆西部計劃志願者聯絡員,是小艾的繼任者。同年,小艾因工作變動離開原單位,但小姐妹間的聯系並未中斷。“不影響,該約飯就約飯,該一起回家就一起回家。”牛藝霖說,小艾還給她起了個新名字叫“阿娜爾”,是“石榴”的意思,“寓意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這個名字就像我和小艾的感情,我很喜歡。”
作為牛藝霖的第一位新疆朋友,小艾在工作、生活中處處盡地主之誼。“她離開家來到新疆,在完全陌生的環境裡工作生活,作為好朋友,我要幫她盡快適應。”小艾說。
熟識后,小艾也開啟了對牛藝霖的美食“投喂”,“平日下班就一起研究美食、做飯,我教她哈薩克語,她教我說東北話。”周末時,小艾會帶著牛藝霖回家。
“印象最深的還是第一次去小艾家。”牛藝霖說,那天,小艾的父母宰了隻羊招待她,“媽媽當時說了句話,我都要淚崩了,她說‘在這不要想家,想家了就到這來’。”如今她也稱小艾的父母為“爸爸媽媽”。小艾的父母給別人介紹她時,會說“這是我們的女兒”。
平日工作忙碌時,牛藝霖不能和小艾一起回家,但每次小艾回來時都拎著兩份吃的、用的。“媽媽說了,你的這份必須給你送到。她還害怕我偷吃你的!”小艾打趣道。
在新疆的日子,中秋、端午、春節等,牛藝霖都會收到小艾媽媽的信息:回家吃飯。“非常有儀式感,那不光是一頓飯,是家人的團聚。我們唱歌跳舞表演節目,太快樂了。自打來了新疆,節日我們都是一起過的。這幾年在新疆過的節比我以前在家過得還全。”牛藝霖說。
在小艾一家人的陪伴下,牛藝霖很快適應了新疆的工作、生活,她將溫暖與關愛傳遞給了更多志願者,成了志願者們的知心姐姐。剛來到新崗位大家比較拘謹,她是氣氛擔當,在宿舍挨個串門,誰工作壓力大了,誰想家了,她都寬慰幾句。為了聯絡大家的感情,調動工作積極性,牛藝霖推動創立志願者興趣小組,根據大家技能學習需求舉辦青年夜校,還組織志願者參與直播帶貨,助力鄉村振興。到了節假日,她招呼大家一起在宿舍聚餐。她告訴大家吃飽了就不想家,就像當初小艾告訴她那樣。
“我還會帶大家去小艾家修羊圈、搬草垛、收向日葵……准備來新疆時,很多人都覺得會吃苦,但真到了新疆,誰開心誰知道。”牛藝霖說,一年服務期很快就到了,她決定留下來,“喜歡這裡,喜歡這的人,喜歡這的風景,喜歡這裡的工作,喜歡這的美食。”
不久前,牛藝霖的家人來新疆看望她,小艾為牛藝霖的家人送上了新疆禮物,還教他們跳黑走馬。“父母特別開心,在離家千裡的地方,也有家人關心愛護我,他們很放心。”牛藝霖說,現在的她已開啟了第三年的志願服務,“這兩年,我看到了福海的很多變化,這些變化中有我的微小貢獻,很驕傲。我爸也一樣,他說新疆發展真快,和3年前他送我來時相比變了很多。他說新疆有我的舞台。”
在家人和小艾一家的支持下,牛藝霖決定留在新疆,她想把根扎在大西北,“人的青春隻有一次,新疆給我留下了太多美好的記憶和經歷,留下了我青春奮斗的樣子,我未來的故事,也要在這片土地上書寫……”(劉一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