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兵團第九師醫院一七〇團分院廟爾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李琳——

三十七載,他的馬和藥箱就是牧區流動的衛生室

人民網記者 陳新輝
2024年12月06日15:34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11月的烏爾喀什爾山牧區寒氣襲人,李琳拎著藥箱,開著二手皮卡車到“冬窩子”去,趕在大雪封山前給那裡的牧民帶去常用藥,再檢查檢查身體,叮囑叮囑平時用藥和飲食的注意事項。

59歲的李琳是兵團第九師醫院一七〇團分院廟爾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之前在一七〇團三連當衛生員,通往烏爾喀什爾山的路他已經走了37年,從風華正茂走到鬢角飛霜,累計巡診裡程17萬公裡。

“我們離不開他”

1988年,在部隊有衛生員經歷的李琳退伍后來到一七〇團醫院,1990年6月,按照醫院輪崗制的慣例,李琳被調往一七〇團三連工作。

三連屬於牧區,是一七〇團最偏遠的連隊,距托裡縣廟爾溝鎮30公裡,距團部210公裡,最遠的牧業點距離三連40多公裡,連隊職工以哈薩克族為主,80%以上的人家分布在大山裡的各個牧業點,此外,周邊還居住著額敏、烏蘇、托裡等地的牧民。

11月初,李琳到烏爾喀什爾山牧區巡診。人民網記者 陳新輝攝

因為條件艱苦,沒有願意長期留下來的醫生,李琳的輪崗期原本也隻有一年。

為什麼這麼多年過去了,李琳一直還在偏遠的連隊?

“我們離不開他。”一七〇團一連職工托海·居滿脫口而出。

托海·居滿會說普通話,李琳剛到三連時因為語言不通,與少數民族職工群眾交流困難,托海·居滿就成了翻譯,周圍的人會讓他幫忙找李琳看病。

“冬季大雪封山,幾乎與外界隔絕。”托海·居滿說,“我們連隊的職工和附近地方牧民一兩個月才能出去一次,如果患了急病,很難及時找到醫生,李醫生在我們就有了依靠。”

李琳是這方圓60公裡唯一的醫生。

剛到三連時,交通工具隻有馬和馬車,而山路崎嶇,騎馬是最便捷的方式,李琳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學會的騎馬。后來為了交流方便,他學會了哈薩克語。

李琳騎馬在牧區巡診。九師宣傳部供圖

連隊的職工和周邊的牧民在深山裡的牧業點放牧,有傷有病但自己無法下山時,就托人帶口信,李琳會騎馬進山處理病情。牧工轉場,他也輾轉跟隨。

“不管是白天黑夜,還是刮風下雪,隻要有人找李琳看病,他都會立刻背上藥箱出診。”托海·居滿說,“那些年,我半夜沒少敲他家的門,他的馬和藥箱就是牧區流動的衛生室。”

輪崗期滿后,李琳准備返回團場醫院,可連隊職工和周邊牧民聽說后,紛紛趕到李琳家裡極力挽留,他輪崗時間被不斷延長。

“李琳其實有很多次機會可以離開偏僻艱苦的山區連隊,去條件相對較好的團醫院工作,但是他知道沒有人比他更熟悉這裡職工群眾的健康狀況,也擔心這裡留不住新人,因為這份羈絆,始終沒舍得離開。”一七〇團醫院原黨支部書記常天水說,“我勸過他好幾次,勸不動,他放心不下山裡的職工和牧民。”

李琳所在的連隊人員換了一茬又一茬,騎的馬“退休”了一匹又一匹,摩托車都騎壞了兩輛,可他卻始終像小白楊一樣守護在那裡。

“我是‘兵二代’,更是一名黨員,這裡需要我,我願意留下為大家服務。”李琳一句話就解釋了自己把輪崗干成了“定崗”的原因。

“他是我們的‘臍帶爸爸’”

李琳雖然只是高中畢業,也沒有接受過系統的醫學培訓,但他喜歡鑽研,自學《新農村醫學手冊》《針灸學》《新疆中草藥》等書籍,經過多年積累,掌握了豐富臨床經驗,其中包括為新生兒接生,因此當地哈薩克族牧民親切地稱他為“臍帶爸爸”。

李琳當衛生員時鑽研學習的書籍。人民網記者 陳新輝攝

“在深山牧區,尤其是冬天,婦女生產是很危險的事。”李琳說起當年接生的情景,仍舊很緊張。

2017年12月的一個暴風雪的夜晚,李琳正准備下班,突然,一個“雪人”沖進門,焦急地大喊著“李醫生,救救我的妻子!”牧民若扎·卡特即將分娩的妻子被困在了路上。

李琳拿起藥品器械就跟著若扎·卡特出門,積雪過膝,兩人隻能步行。等趕到時,產婦所乘車輛被雪埋了一半,此時躺在后座上的產婦,羊水已破。李琳趕緊脫下棉大衣為產婦取暖,並迅速接生。半個小時后,洪亮的嬰兒啼哭聲打破了緊張的氣氛。

一個多月后,若扎·卡特一家人帶著新買的棉衣來到醫務室,告訴李琳,他們給孩子取名“牡丹古麗”,意為美麗的花朵。

“我家三個孩子都是李醫生接生的,小女兒早產,生在了轉場的路上,多虧有李醫生在。”哈來·卡爾別克每次經過小女兒出生的那條路,都會想起當時的情景。

李琳與哈來·卡爾別克一家說起阿依波塔出生時的情景。人民網記者 陳新輝攝

2000年6月的一天,哈來·卡爾別克一家轉場趕往夏牧場,臨近預產期的妻子因一路顛簸開始腹痛。跟隨轉場的李琳得知情況后,立即帶著夫妻倆往團場醫院趕。

然而,車輛在半路上突然拋錨,此時產婦的羊水破裂。李琳當機立斷,就在車上接生,憑借豐富的經驗,最終,母女平安。

“方圓幾十公裡,這些二十來歲的孩子大部分都是他接生的。”哈來·卡爾別克說。

“李叔叔是我們的‘臍帶爸爸’。”24歲阿依波塔雙手捧著一碗奶茶遞給了前來巡診的李琳,她就是當年那個在車上出生的女孩。

30多年間,李琳接生了300多個孩子,他熟悉每一戶職工群眾,每一條山路。

“既希望他休息又舍不得”

有的職工群眾付不起醫藥費,李琳會先墊付,這麼多年來,他已累計墊付醫藥費4萬多元。有些還了,有些好多年還沒還,“沒事,看病重要。”他簡單一句話略過。

李琳為革命別克·居滿檢查身體,調整高血壓藥的用量。人民網記者 陳新輝攝

“他就是親人,為我們付出了很多,大家都很尊敬他。”一連職工革命別克·居滿說道。

二連牧工楊紅霞也是同樣的感受,她的父親已經80多歲,身患肺炎、腹膜炎等多種疾病。

“李醫生,我爸呼吸有些急促,您來看看吧!”2021年3月的一個深夜,楊紅霞一通電話,李琳很快就趕到了她家裡。

一番救治后,老人的症狀得到緩解,安穩地睡著了。去往楊紅霞家的路,李琳已走了不下80趟,隻要得知老人不舒服,隨時上門給老人看病。

“他白天工作很辛苦,深更半夜常被叫起來出診,一點怨言也沒有,對我們真的像親人一般。”楊紅霞已經不知道怎麼表達對李琳的感謝。

通過李琳的救治,59名危重患者挽回了生命,救治患者1萬多人次。

“家裡有喜事也一定要請李醫生來參加才有面子。”在當地職工群眾心中這是共識。

“很佩服李老師能在這裡待30多年。”在一七〇團分院廟爾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兩年的年輕醫生張濤坦言,私下同事間會討論李琳這種不圖名不為利的行為,“在那麼艱苦的環境下,大部分人是堅持不下去的,好在現在醫療環境改善了很多。”

2020年12月,九師醫共體成立,在原來連隊衛生室的基礎上成立了廟爾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升級了硬件設備,人員也增至9名,醫療服務能力大幅提升。

李琳在一七〇團分院廟爾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給職工看病。人民網記者 陳新輝攝

而李琳依舊很忙,當地有人患病時,他就成了大家最先想起的人,很多到衛生中心看病的人執意要等到李琳看過或者給了治療意見才放心。行動不便的患者,他堅持上門看診。

“李醫生也快退休了,我們其實很矛盾,既希望他好好休息,陪陪家人,又舍不得他,希望他一直能給我們看病,保護我們。”二連退休職工祝中華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他們已經習慣身著白大褂的李琳,背著藥箱,或騎馬、或步行、或開車,匆匆奔走在需要他的地方。

“隻要牧民需要,我願一輩子守在這裡。”李琳說這樣他心裡才踏實。

李琳同樣舍不得離開他熟悉的各族職工群眾,他希望能把自己這麼多年的經驗傳給衛生中心的年輕人,還想帶著年輕人熟悉職工和牧民的放牧點,摸清他們的健康情況,將這麼多年結下的情誼一並傳下去。

(責編:李欣洋、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