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用科技書寫防沙治沙新答卷

——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合龍啟示(三)

2024年12月03日10:06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要想給33.76萬平方公裡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戴上“綠圍脖”,絕非易事。

從智能機器人種植羅布麻到分布式光伏發電取水治沙﹔從現代戈壁設施農業到肉蓯蓉高產穩產栽培技術……在為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的漫長征程中,新疆各地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堅持科學治沙的重要指示精神,牢記“國之大者”,充分發揮科技力量,因地制宜大膽探索實踐,走出了一條符合新疆實際的防沙治沙新路子。

“與沙共舞”探索科學方法

11月29日,策勒縣策勒鄉防沙治沙標杆工程點,20多名種植戶正沿著鋪好的滴灌帶栽種紅柳樹苗,不遠處是一座剛建好的分布式光伏發電站。

“有了分布式光伏發電站,可以就近發電抽水澆灌紅柳,不用從十幾公裡外的縣城架設電線,大大降低了投入成本。”該鄉副鄉長麥麥提艾力·亞熱打開發電站旁邊水井閥門,一股水流噴射而出。

過去,由於沒水沒電,即便想通過治沙發展種植增加收入,也隻能“望沙興嘆”。而分布式光伏技術的出現,讓農戶們看到了科技的力量,投資低、使用靈活、管理方便,分布式光伏發電站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中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

新疆是我國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積最大省份,全區荒漠化土地106.86萬平方公裡,佔新疆國土面積的64.18%﹔沙化土地74.68萬平方公裡,佔新疆國土面積的44.86%。

在長期實踐中,新疆科研人員反復試驗對比,摸索出一批行之有效的防沙治沙方法。

策勒縣位於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歷史上縣城因風沙侵襲3次被迫搬遷,嚴酷的生態條件嚴重制約了策勒縣農牧業生產。

上世紀80年代,新疆科研人員在策勒縣設立沙漠研究站,開展了長達40多年的防沙治沙研究,創建了干旱區流沙治理的綜合防護體系,使策勒縣流沙前沿后退10余公裡,解除了對縣城的威脅。目前,策勒縣人工種植紅柳接種肉蓯蓉面積達4.37萬畝,推動和發展了沙區經濟,促進了農民增收。

經過不斷探索實踐,新疆形成了在沙漠前沿、沙漠—綠洲過渡帶、綠洲外圍構筑的三級防護體系﹔選育推廣了一批在沙漠邊緣適生的優良樹種﹔推動了林果種植技術的進步﹔有效解決了草方格工程固沙建設中的關鍵性問題。科技展現出強大力量,新疆荒漠化、沙化土地發展勢頭得到有效遏制。

以科學思維提升治沙能力

2023年6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時指出,“要堅持科學治沙,全面提升荒漠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這為新時期新疆防沙治沙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要求。

2023年11月13日,新疆全面打響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吹響了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合龍沖鋒號。

如何打贏這場攻堅戰,無疑是對新疆各族干部群眾一個艱巨的考驗。它有賴於我們對塔克拉瑪干沙漠風沙危害的更深入了解,有賴於各級黨委、政府、人民群眾面對未知困難時的堅強意志,有賴於對治沙各項要素的有效調動和整合。可以說,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合龍涉及范圍之廣、投入人力物力之多、復雜程度之大,都是新疆防沙治沙歷史上從未有過的。

如何破題?堅持科學治沙是關鍵。

一年多來,新疆組織區內外防沙治沙領域專家,深入研究塔克拉瑪干沙漠“風、沙、塵”的源區和路徑、“水、土、氣”的耦合機制和“喬、灌、草”的科學配置,明確干旱風沙環境下鎖邊工程的空間、范圍和模式,提出了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的科學方案,為各市縣鄉村具體落實指明了方向。

心中有數、手中有策。短短一年多時間,新疆啃下了塔克拉瑪干沙漠最難啃的285公裡硬骨頭,順利完成了鎖邊合龍目標。

塔克拉瑪干沙漠順利鎖邊合龍,不僅是一次科學治沙工程的勝利,更是一次指導思想上的勝利。阻擊戰打響以來,新疆跳出一地一域治沙思維,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統籌謀劃沙漠邊緣腹地7個上風口和3個下風口、沙源區和路徑區。用水、用地、用電、資金等全要素協調和管理,建立區級統籌、部門協同、地縣落實、兵地聯動的機制。正是因為有了一盤棋的系統治沙思想,鎖邊合龍才能形成合力,取得輝煌戰果。

“過去治沙是人沙斗爭,現在治沙是人沙和諧,體現出新疆治沙思想的進步。”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陳亞寧說,在新的治沙思想指引下,新疆提出了因地制宜、以水定綠的治沙策略,在水資源條件相對好的區域,優先採用生物治沙方式﹔在水資源條件相對匱乏、遠離綠洲的區域,主要採用光伏治沙﹔在不具備水資源條件、光伏鋪設條件也達不到要求的地方,主要以工程治沙為主。這種因地制宜的做法激發了各地積極探索治沙新模式,涌現出於田縣“梯田”治沙、沙雅縣光伏發電抽水治沙等典型,帶動了企業、社會、農民積極參與,推動了沙產業發展,治沙又致富。

科技賦能沙產業發展

眼下已進入冬季,新疆的室外已經很難見到綠色了,走進和田縣新疆盛世華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萬畝溫室大棚基地,隻見蔬菜、水果綠油油、紅彤彤一片。

該公司成立於2019年,投資10億元在沙漠上建起1000座高效節能溫室大棚,種植西紅柿、黃瓜、辣椒、茄子、西瓜、甜瓜、草莓、櫻桃等果蔬,年產值約2.4億元。

公司聯合中國農業科學院都市農業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在戈壁溫室技術、戈壁基質栽培技術、節水技術等方面取得突破,收益是大田作物生產的5—10倍,經濟效益非常可觀。

“塔克拉瑪干沙漠周邊環境惡劣,水資源短缺,發展沙產業不能走粗放式的老路,要以科技為支撐,通過提升產出效益,實現生態與經濟雙贏。”中國農業科學院都市農業研究所首席科學家楊其長說,南疆地區光熱資源極為豐富,沙漠戈壁面積廣闊,具有發展戈壁高效節水設施農業的有利條件,通過科學規劃、科學種植,戈壁高效節水設施農業在新疆具有非常廣闊的前景。

近年來,以肉蓯蓉為代表的沙產業在新疆快速發展,通過科技賦能,肉蓯蓉產量不斷提升,為群眾帶來可觀收入,成為增收致富的香餑餑。目前,在環塔克拉瑪干沙漠周邊,肉蓯蓉、沙漠玫瑰、甘草等特色種植已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同時帶動了加工、貯藏、運輸、銷售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沙產業鏈不斷延長。

沙產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離不開科學的理念和方法,否則難以獲得理想的收益,還會對脆弱的環境造成破壞。因此,沙產業被定義為知識密集型的科技型新興產業,隻有在科技武裝下沙產業才能在貧瘠的土地上實現經濟與生態效益雙贏。

“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合龍增強了我們科學治沙、全面打贏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的信心。”陳亞寧認為,科學是一種探索自然、理解世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論和知識體系,堅持科學治沙,有利於我們更加精准認識塔克拉瑪干沙漠風沙規律,推動治沙過程更加精准、集約、有效,提升沙產業產出效率,從而更好實現可持續發展。(曹華)

(責編:陳新輝、韓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