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孟憲實:“從歷史上接受經驗,就是為未來鋪路”
11月23日,“中國新疆的歷史與發展:中國歷代中央政權治理新疆地區”學術研討會在烏魯木齊舉行。會上,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孟憲實接受了記者專訪。
孟憲實1983年從南開大學中國史專業畢業后,在新疆師范大學工作多年,先后在北京大學攻讀碩士、博士,在南開大學攻讀博士后,2001年供職於中國人民大學,專業方向為隋唐歷史、敦煌吐魯番學。
談及當年為什麼選擇來新疆,孟憲實說,當時新疆有兩個吸引他的地方:一是與自己專業有關的吐魯番文書,再就是新疆有以周濤等詩人為代表的新邊塞詩派,“那時我受侯燦先生(新疆師范大學敦煌吐魯番學研究室原主任)影響,開始研究吐魯番文書,對我后來研究唐史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研究唐朝特別是唐朝前期,吐魯番文書是不可或缺的資料。比如說《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或《唐六典》中記載的唐代制度,都是官方文件或者法條,這些制度具體怎麼運作?怎麼實行?史書是不記載的。而這些具體層面的記敘,可以在吐魯番文書中找到答案。它是執行層面的記載,非常詳細。因此,對國內研究唐史的人來說,吐魯番文書是繞不過去的。”
上世紀90年代,正是敦煌吐魯番學在國內發展的時候,孟憲實在北大讀碩士、博士時,發現自己認為邊緣的吐魯番文書研究,其實是當代唐史研究的高精尖問題,“從新疆到北京,我以為是從學術邊疆去尋找核心,卻發現自己原來掌握的就是‘核心密碼’。那時趕上全國性的敦煌吐魯番學研究熱潮,為我個人的學術發展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我現在研究吐魯番文書,研究唐代制度、絲綢之路,這些都是從新疆起步的。”
在研討會平行論壇上,孟憲實參加了“中國歷代中央政權治理新疆地區與多民族國家的構建”專題研討。他發言的題目是《略論漢朝的西域經營》,他認為,西漢對西域的認識有一個過程,到張騫出使歸來,對西域的認識有了嶄新的變化。就是對西域綠洲和游牧兩種文化類型有了清晰的認知,這充分影響了漢朝經營西域的戰略,從而建立了基本的戰略框架。
“張騫出使西域的意義就是通過絲綢之路把歐亞連為一體。今天的共建‘一帶一路’理念,也是中國古代治國智慧的延伸和擴展。”孟憲實說。
怎樣理解傳統?怎樣從傳統中尋找優勢和優秀文化?怎樣借鑒這種優秀文化,為未來發展提供幫助?孟憲實說,這次研討會和其體現的主題都很具遠見卓識,對新疆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歷朝歷代在治理新疆方面有很多可以借鑒學習的東西,從歷史上接受經驗,就是為未來鋪路。”(高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