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解碼新疆治理史

2024年11月25日09:05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初冬的烏魯木齊瑞雪迎賓。11月23日,“中國新疆的歷史與發展:中國歷代中央政權治理新疆地區”學術研討會在此舉行,海內外專家學者濟濟一堂,站在時代的制高點,回望歷史深處,開展多視角、跨學科、全方位交流。

此次研討會意義深遠。與會專家學者系統總結了中國歷代中央政權管轄治理新疆地區的歷史經驗,形成了一系列觀點共識。而這些,都將為當今新疆的治理與發展提供寶貴的啟示借鑒。

底線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固有領土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多民族聚居地區,有著不可辯駁的歷史鐵証。

早在西漢時期,新疆地區就已經開始接受中央政權管轄。從漢代到清代中晚期,包括新疆天山南北在內的廣大地區統稱為西域。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是為中原王朝經營新疆地區之始。”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研究員厲聲在闡述中表示,經過漢武帝、昭帝、宣帝三代人的努力,公元前60年,西漢在此設置了西域都護府,開始對新疆地區實施有效管轄,新疆地區遂成為中國疆域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此后,這片遼闊的土地成為歷朝各代的“祖宗之業”,經營西域成為歷代中央王朝國家的傳統。2000多年來,歷代中央(中原)王朝在治理和經營西域的傳承中形成了諸多值得借鑒的經驗,比如——

設立軍府、設置官吏,實施對新疆地區的軍政管轄﹔

推行郡縣制、行省制,加強中央政府對新疆地區的行政管轄﹔

將中原地區的政策推廣到新疆地區,使新疆地區與中原地區納入一體化的國家治理體系中﹔

帶領新疆各族人民一起平定叛亂、抵御外來勢力入侵,維護領土完整。

……

“總體而言,歷代中央政權的治疆機構逐漸健全統一,治理政策逐漸規范完備,對新疆的治理產生積極成效。”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趙芮說,縱觀歷史,盡管歷代中原王朝時強時弱,和西域的關系有疏有密,中央政權對新疆地區的管治時緊時鬆,但任何一個王朝都把西域視為故土,行使著對該地區的管轄權。

在歷代中央政府的努力下,在每個歷史時期都有包括漢族在內的,不同民族的大量人口進入新疆地區,帶來多元的生產技術、文化觀念、風俗習慣。眾多民族聚居共存,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

主線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邦畿千裡,維民所止。幅員遼闊的統一多民族國家和人口眾多、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是先輩們為我們留下的寶貴遺產。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是中原各族和文化同周邊諸族和文化連續不斷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過程。

“新疆地區的各族群與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交往早在張騫‘鑿空’西域以前就已經開始了。”新疆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院院長、研究員馬合木提·阿布都外力說,哈密七角井考古發掘的石器時代的各類石器,哈密五堡墓地出土的青銅時代大量海貝,有力証明早在史前時期新疆地區與中原地區就有了聯系和相互影響。

回溯歷史,絲綢之路上,瀚海漫漫,駝鈴悠悠,多少使者、官兵、商賈、僧侶、百姓來來往往,新疆與中原的交往交流交融從未斷絕——

新疆漢晉時期的遺址,如羅布泊遺址、尼雅遺址發現漢人和其他少數民族交錯雜居的遺跡﹔

隋唐時期,政治上長期統一,西域各民族與中原地區人民處於同一個政權統治之下,由此產生和形成了共同的民族心理,大大增強了作為歷史上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五代至遼宋夏金時期,西域各政權以朝貢為契機,與中原地區進行貿易,豐富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交流﹔

元朝在環繞天山南北的交通要道上設立驛站,“星羅棋布,脈絡通通,朝令夕至,聲聞畢達”﹔

清朝時期,隨著清政府統一新疆,新疆地區被完全納入統一的國家經濟體系之中﹔

……

抗戰爆發后,新疆成為抗戰大后方和國際援華要道,各族人民積極投身抗戰,擔負起支援全國抗戰的重大使命。“西北國際通道的開辟,促進了西北抗戰大后方建設,加速了新疆與疆外地區的交往交流交融,熔鑄了新疆民眾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力支援了抗戰。”西北師范大學期刊中心常務副主任、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尚季芳說。

新中國成立75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新疆各族兒女與全國各族人民一道,共同譜寫了一曲氣壯山河的奮斗贊歌。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正確領導和親切關懷下,新疆各項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根本性變化。

2000多年的歲月煙塵散去,濃厚的中國一體意識,始終是新疆地區歷史長河的中流砥柱。

正如中央民族大學邊疆考古研究院院長魏堅所講:“中國歷史就像有著強大向心力的旋渦,不管是什麼人群,參與進來最后都會成為中國人,最終實現合眾為一。”

基線

文明交流互鑒的“絲綢之路樞紐”

地處亞歐腹地的新疆,今日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在歷史上,也一直是絲綢之路的樞紐。

與會專家認為,中國歷代中央政府在治理新疆的過程中,始終保護絲綢之路暢通。這不僅帶動了新疆絲綢之路沿線城鎮、集市的興盛和發展,增進了各族民眾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也有力推進了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局面的鞏固和發展,極大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促進了中外貿易互通。

一方面,新疆地區的農作物如蠶豆、大蒜、苜蓿,以及石榴、葡萄等輸入中原,極大地豐富了中原地區人們的物質生活﹔另一方面,中原地區的絲綢、瓷器、各項科學技術等由新疆地區向西傳播至歐洲,推動中華文明的廣泛傳播,為人類文明作出了貢獻。

“作為中華文化的代表性事物,絲綢以其華美、柔和及珍貴價值,通過貿易、饋贈等方式,奠定了和平基調的絲路交往和文明對話模式,相互促進了雙方文化和社會發展。”暨南大學文學院中外關系研究所所長劉永連表示,正是通過這些交往和對話,域外許多國家和地區貿易、技術、習俗、文學乃至宗教、思想、藝術等諸多層面受到影響,而中國也因文明互鑒促進技術和文化得以進一步發展,甚至對我國現代化進程產生了一定影響。

可以說,新疆地區文化多樣性和多種宗教並存格局的形成,既與新疆地處東西方文化交通要道相關,更是歷代中央政府積極治理的歷史結果。多種文化交相輝映,多種宗教和諧共存,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性特征貫穿新疆歷史發展全過程。

“認真總結歷史上中央政權加強邊疆治理、民族團結的有益經驗,為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有益借鑒。”趙芮在主旨發言中道出本次研討會的核心目的,“進而引導新疆各族群眾不斷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凝聚起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磅礡力量。”(劉翔)

(責編:陳新輝、韓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