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中央政權治理新疆地區學術研討會平行論壇舉行
23日,在烏魯木齊舉行的中國歷代中央政權治理新疆地區學術研討會平行論壇上,中國、英國、俄羅斯、意大利、巴基斯坦、克羅地亞、蒙古國的140余位專家談古論今、深入交流,圍繞“中國歷代中央政權治理新疆地區與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構建”“絲綢之路與東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鑒”“考古視域下的中國西北邊疆治理”“多學科多視角下的晚清新疆建省研究”等議題展開探討。
在探討“中國歷代中央政權治理新疆地區與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構建”議題時,與會專家梳理了中國歷代中央政權對新疆地區治理的歷史脈絡,並總結歷史經驗。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是為中央(中原)王朝經營新疆地區之始。經過漢武帝、昭帝、宣帝三代人的努力,公元前60年,漢在西域設置了西域都護府,開始對新疆地區實施有效管轄,新疆地區遂成為中國疆域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后新疆地區成為歷朝各代的‘祖宗之業’,列祖列宗的土地不能放棄。經營新疆地區成為歷代王朝國家的傳統。”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研究員厲聲說,2000多年來,歷代中央(中原)王朝在治理和經營新疆地區的傳承中形成了諸多值得借鑒的經驗。
作為多元文明交融薈萃之地,新疆地區在中西文明交流史上地位極為重要。在探討“絲綢之路與東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鑒”議題時,專家學者們紛紛拿出自己的研究成果。
“作為中華文化的代表性事物,絲綢無處不在,長興不衰,充實了中外交往廣袤的歷史時空。更加重要的是,絲綢以其華美、柔和及珍貴價值,通過貿易、饋贈等方式,奠定了以和平為基礎的絲路交往和文明對話模式,相互促進了雙方文化和社會發展。”暨南大學文學院中外關系研究所所長、教授劉永連說。
“考古視域下的中國西北邊疆治理”議題則通過專家學者一系列考古調查與發掘成果,闡釋了該主題的意義。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助理研究員梁振濤通過研究發現,詔書及出土文書所見唐代西域地區存在百姓、行客、興胡、部落等不同身份類型的民眾,籍屬性質也各有區別。西域民眾政治身份與籍屬性質的多樣性,是唐代邊地社會與人群管理的縮影。
“多學科多視角下的晚清新疆建省研究”議題圍繞清朝新疆治理體制的發展、晚清新疆建省與現代中國的構建等展開研討交流。
雲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研究員劉正寅認為,清朝對西北邊疆的有效治理促進了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和中華民族共同體進一步鞏固和發展,“清朝為適應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需要,1884年在新疆建省,打破了邊疆治理的舊有理藩體制,開啟了邊疆治理與中原地區的一體化、近代化。”
與會專家普遍認為,研究探討中國歷代中央政權對新疆的治理,對於全面了解把握新疆歷史與現狀、加強中外學術交流和文明互鑒、服務新疆經濟社會發展和長治久安具有重大意義。(劉萌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