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新視野看新疆之水

2024年11月22日10:29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新疆這個歷來被認為干旱少雨的內陸地區,兩年多來,在水的問題上正經歷著一場歷史性變革。新的理念和方式引領著新疆的治水實踐、重塑著新疆的治水格局。新疆之水,面貌一新。新疆的糧食更多了、山更綠了、環境更優美了。

11月19日召開的自治區黨委水資源管理委員會2024年第二次會議,傳遞出了大量振奮人心的信息。這些信息,為人們認識新疆的水,打開了全新的視野。

新疆缺水嗎?

新疆是我國荒漠化及沙化土地面積最大的省份,降水少、蒸發大,水資源相對短缺。但換個視角,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新疆水資源總量居全國第12位,人均水資源量居全國第4位,“缺水”的核心在於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衡,表現為區域性、季節性、工程性缺水。因此,新疆是否缺水,需要辯証地看。

打開新疆水系圖,可以清楚地看到,新疆水資源自成體系,除個別國際河流外,其余河流均為內陸河,與其他省份不存在分水的問題。尤其是南疆塔裡木河流域,更是一個完全獨立的系統。這就意味著,新疆的水資源管理,不能簡單復制國內其他流域的經驗,也不能用一套固定的標准來衡量。

針對新疆水資源的獨特性,自治區黨政主要領導帶頭走遍全疆主要河流湖泊、濕地河灘、水利工程,立足新疆水資源的歷史、現實和未來,摸水情、算水賬、謀水策,探索建立了一套符合新疆實際的水資源管理利用機制。2023年,自治區黨委組建水資源管理委員會和專家委員會,對全疆水資源進行提級管理。2024年,進一步深化水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建立了以南疆塔裡木河流域“九源一干”、北疆“六河一湖”為重點的水資源統一管理機制。自治區水利廳黨組書記張強說:“在省級黨委層面專門成立水資源議事協調機構,這是全國第一個。把原先數十個流域管理機構分南疆北疆統籌起來,也是新疆水利改革史上的重大突破。這一系列舉措,從根本上推動形成了由原來水資源兵地分割、流域區域多頭管理向自治區上下聯動、統籌管理轉變的局面。”

管理體制理順后,自治區黨委著力在水資源節約集約高效利用上下功夫,堅持系統思維,強化頂層設計,從節水、蓄水、調水、增水四個維度,先后出台《新疆水發展與水安全戰略規劃》《新疆水網建設規劃》,謀劃實施了一批重大工程。短短三年時間,全疆水利工程投入超過900億元。大石峽水利樞紐、玉龍喀什水利樞紐等重大水利工程提速推進,莫莫克水庫、尼雅水庫等項目建成蓄水,縱橫全疆的水網布局加快形成。

張強說,從工作實踐看,新疆區域性季節性缺水問題,是可以通過工程和管理措施緩解的。這幾年新疆的水資源開發利用更趨系統化、科學化、精細化,對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保障能力有效提升。

新疆可用水變“多”了

數據顯示,與2021年相比,今年新疆灌溉多供了65億立方米、水庫多蓄了72.1億立方米、生態多補了45.8億立方米。拿水庫來說,多蓄的水大約相當於45個天山天池。

“新疆用水量增加,主要來源於洪水、生態水、非常規水和雲水資源。”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陳亞寧分析。

對洪水資源的充分利用,是新疆管水治水模式的一個鮮明轉變。近幾年,新疆堅持防洪興利並舉,最大限度發揮洪水資源效益,確保洪水防得住、用得好,今年洪水資源利用率達80%,喀什、和田等地區小麥以往一年隻灌3次水,現在一年能灌5次水。這一變化,得益於新疆在實踐中探索的“總量控制+彈性配置”新模式,打破過去按指標“一分了之”的模式,對豐水期的洪水資源進行合理利用。

同時,加大微咸水綜合利用,增加再生水在工業、綠化和生態補水等領域的利用量,2023年,全疆各類非常規水實際利用量達14.04億立方米。組建空中雲水資源開發利用創新研究院,開展飛機、無人機、火箭、高炮等多位一體的人工增水作業,2023年,累計人工增水量約14.38億立方米,成為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用水的有益補充。自治區水利廳廳長梅鈺說,通過一系列增水措施,有效拓展了水資源利用空間,為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更加多元的水保障。

新疆農業不“靠天吃飯”

新疆的農業是典型的灌溉農業,畝均灌溉用水量523立方米,看起來高於全國347立方米的平均水平,這主要是由於降水量的差異導致的。中東部省份年均降水量基本在1000毫米左右,種植業用水多以降雨為主、灌溉為輔。而新疆年均降水量僅157.7毫米,灌溉比例卻達99%以上。這是新疆目前耕地畝均灌溉用水量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現實原因。

針對農情水情實際,新疆堅持把節水作為根本出路,推進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因地制宜建設“新時代坎兒井”,大力推廣“干播濕出”、滴灌等農業節水技術。全疆高效節水工程覆蓋面和設施、技術水平全國領先,高效節水灌溉面積7078萬畝,干支斗三級防滲率59.5%,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居全國第13位。梅鈺介紹,灌排系統完善,是新疆農業的獨特優勢,不“靠天吃飯”也能把地種好。

值得一提的是,在水資源的有力保障下,2022年、2023年新疆糧食增產量分別佔全國增量的五分之一、三分之一以上,2024年預計增產28.2億斤,三年累計增產100多億斤,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新疆綠洲綠更濃

目前,作為國家三北防護林工程重要組成部分的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正如火如荼開展,通過光伏治沙、充分利用沙漠微咸水種植耐鹽鹼作物,環塔克拉瑪干沙漠3000多公裡的綠色防護帶有望年內實現合龍。這些茁壯的枝干不僅鎖住了沙漠,擋住了漫天黃沙,也讓當地村民看到了增收致富的方向。

自治區林草局生態保護修復處處長王振錫說:“我們對治理區域的風沙災害情況、氣象條件、水文條件都做了系統梳理和分析,在水資源條件較好的區域,採取種植耐旱耐鹼植物和沙漠經濟植物等生物治沙模式﹔在水資源條件相對比較匱乏、遠離綠洲的區域,採取光伏治沙模式﹔在不具備水資源條件的地區,採取鋪設草方格等工程治沙模式。”

全國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顯示,新疆首次實現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雙縮減”,荒漠化土地減少1955.74平方公裡、沙化土地減少242.84平方公裡,結束了“全國唯一沙化土地擴張省份”的歷史。綠洲面積由1990年的9.9萬平方公裡增至17.58萬平方公裡,增長77.6%,生態環境持續鞏固向好。

近年來,新疆精准精細調度實施生態治理工程。在南疆,實施“塔水入林”,抓住種子萌發、喬灌木返青、胡楊集中落種等主要需水期,把更多生態水精准輸送到離河道更遠、以往未覆蓋的區域,塔河兩岸胡楊林受水影響范圍由不足1公裡擴展至2—5公裡。在北疆,通過“脈沖式”精准輸水,地表水時隔8年再次流到艾丁湖湖心區,地下水位抬升1.27米。“全疆今年生態用水比去年淨增40多億立方米。”梅鈺說。

新疆“有水則為綠洲、無水則為荒漠”,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生態用水能否持續充分保障?有關論証顯示,塔克拉瑪干沙漠,實際上是一座“地下水庫”,適當抽用沙漠地下水,對原有生態環境影響不大。

水是新疆經濟社會發展的命脈。新疆正在用實踐一次又一次証明:水資源利用效率有多高,新疆的發展空間就有多大。(王興瑞 康顥嚴)

(責編:陳新輝、韓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