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大漠披綠 產業致富

——新疆和田向新而行推動高質量發展

2024年11月20日10:53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近日,記者沿著蒼茫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行走,一路遠望巍峨的昆侖山巔,去觸摸和田地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強勁脈搏。

在於田縣奧依托格拉克鄉一處防沙治沙區,十幾名工人正忙著鋪設“草方格”沙障,一眼望去,像是給沙漠披了一件“格子衫”。“以前這裡全部是高高的沙包,天天刮大風。現在環境變了,天氣好了,我們也靠種植掙上了錢。”種植戶艾則孜·買提肉孜望著眼前既能防風固沙、又頗具經濟價值的作物——沙漠肉蓯蓉感慨地說。

於田縣是和田地區受風沙侵襲最為嚴重的區域之一,也是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固沙任務最為艱巨的區域之一,全縣鎖邊未覆蓋區域達76公裡,佔整個塔克拉瑪干沙漠285公裡未覆蓋區的27%。近年來,於田縣一邊持續推進“草方格”工程固沙,一邊吸引當地群眾種植肉蓯蓉和玫瑰花等作物,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兩手抓。“當前全縣正在全力推進沙漠鎖邊固沙工程,已完成48公裡鎖邊任務!”於田縣副縣長努爾艾合買提·依孜巴克介紹。

長期與沙為伴,飽受風沙侵襲之苦的和田地區各族群眾深知,不治沙則地難保,不興產業則難致富。

要改變,要向沙漠要效益!

行走在和田,人們經常能看到一根根黑色皮管藏在沙地裡。這些用於滴灌的皮管伸向哪裡,哪裡就有綠色生長。

順著皮管前行,在鴻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設施農業大棚裡,紫黑色的茄子垂挂枝頭,綠油油的秧苗整齊排列,員工穿梭其間,邊採摘邊裝箱。借助水肥一體化技術,隻需一部手機,黑色皮管就能為棚內作物施肥、補水,不僅省水、省肥,還省了人工。

曾扼住和田地區發展咽喉的缺水問題,已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障礙!

近年來,墨玉縣憑借資源優勢,採取政企合作的模式,引進了7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荒漠裡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大棚裡不光有應季菜,還有反季節果蔬,在家門口就可以吃到新鮮的蔬菜。”墨玉縣農業農村局黨組副書記、局長原會慈欣喜地告訴記者,墨玉縣有廣闊的土地資源,建設設施農業大棚有助於當地實現集中連片規模化生產,將光熱優勢更好地轉化為經濟優勢。目前,墨玉縣已建成大棚1723座,2023年產值達1.25億元。

而在和田縣英艾日克鄉托勒干吉村,說起資源再利用,當地人有一肚子故事要講。“當地的鹽鹼水雖然不適合種庄稼,但裡頭的鹽分剛好可以滿足螃蟹生長所需的礦物質,使螃蟹味道更鮮美,而且比沿海城市的螃蟹早熟10到15天。”新疆昆侖優品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輝自豪地告訴記者,在沙漠裡搞水產養殖,並不是天方夜譚。

第一年進行鹽鹼水養殖,產值就達200萬元,王輝計劃明年繼續擴大養殖規模,“小龍蝦、南美白對蝦、鱸魚等水產品經濟價值更高,值得一試!”

這哪裡還是那個資源緊缺、風沙漫卷的沙漠之洲。如今的和田,早已變身為以資源換產業、促劣勢轉優勢的綠色產業集群新高地!

在策勒縣新能源產業園,一排排藍色太陽能光伏板組成方陣,在陽光下仿佛一塊晶瑩剔透的寶石。國家電投旭元策勒光伏電站15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於去年1月並網發電,年發電量2.1億千瓦時,可同時滿足2000萬戶居民的全年用電。

策勒縣,因地勢平坦、戈壁荒漠廣闊,全年日照時數高達2470小時至3000小時,當地借助豐富的太陽能、風能等資源優勢,引進新能源企業,向無人區挺進,探索風光儲一體化的治沙發展道路。

“我們採取異地治沙模式,先給企業劃定產業區域,再按同等比例分派治沙區域,企業根據土壤土質因地制宜進行防風固沙治理,實現政企共治。”策勒縣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劉亞洲介紹,“這不僅盤活了‘沙戈荒’土地,還為我們提供了電力能源保障,造福了策勒縣各族群眾。”

綠電項目落地生根,綠色礦業蓄勢待發,綠色,無疑正成為和田產業發展的底色。近年來,和田地區充分發揮資源稟賦、彰顯創新優勢、厚植綠色底色、深化產業集群協同發展,這片土地,正充盈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活力。(趙明昊 靳昊 孫金行)

(責編:陳新輝、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