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曾在唐代吐魯番廣為流傳
2024年11月20日10:46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千字文》是我國古代三大蒙學經典教材之一,唐代時曾在西域廣為流傳。新疆吐魯番出土的大量《千字文》文書殘片印証了這一史實。目前,部分文書殘片陳列於吐魯番博物館和新疆博物館。
吐魯番巴達木墓地115號墓曾出土一件麹氏高昌時期的《千字文》文書殘片,研究人員發現文字中有錯別字,判斷其應是一件學生習字殘片,目前該文書殘片陳列於吐魯番博物館。
阿斯塔那古墓群曾出土數十件《千字文》習字殘片。其中,唐景龍四年(公元710年)西州高昌縣學生卜天壽《論語·鄭玄注》抄本,抄本末尾有《千字文》開頭的“天地玄黃”至“寒來暑往”的文字。
“目前,吐魯番出土的《千字文》文書殘片有學生習字殘片,也有蒙學寫本殘片。這些文書殘片說明在唐代初期甚至更早之前,《千字文》就已經傳到西域,並且在這裡廣為流行。”吐魯番博物館講解員熱孜瓦古麗·依拉音說。
《千字文》成書於南朝,作者是南朝時期的周興嗣。南朝梁武帝蕭衍為了教育皇室子女學習漢字和書法,命人從王羲之書法作品中選出1000個不重復的字,又命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編纂成文。周興嗣為了完成這項任務,苦思冥想了一夜,最終編成了這部蒙學經典。
《千字文》一經問世,很快得到梁武帝的高度認可,並在民間廣泛傳播。其內容涵蓋天文史地、飛禽走獸、農業知識、道德規范、成語諺語等。全文為四字句,對仗工整,條理清晰,語句平白如話,易誦易記。因此,流傳不久,就取代了蒙學教材《急就章》,成為蒙學中的“頂流”。此后,歷代書法家爭相以此為主題臨摹創作,留下了大量《千字文》法帖。
目前國內已發現的《千字文》文書有西夏文、回鶻文、藏文、滿文等多種文字版本。據了解,到清末,《千字文》依舊是國內蒙學重要識字教材。其和《三字經》《百家姓》合稱“三百千”,是我國古代三大蒙學經典教材。(趙梅、徐東良)
(責編:陳新輝、韓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