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種錢幣見証唐朝守軍堅守西域的悲壯歷史
幾年前,一部名為《大唐漠北最后一次轉賬》的短劇火遍網絡。很多人也許不知,短劇描述的唐軍堅守西域的感人故事並非虛構。在新疆阿克蘇地區文博院(博物館)新疆古代錢幣展廳裡,唐代“大歷元寶”“建中通寶”錢幣就見証了這段悲壯歷史。
阿克蘇地區文博院(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吳文強介紹,這兩種錢幣於1992年出土於阿克蘇地區的通古斯巴什古城。兩種錢幣的大小基本一致,直徑約2.3厘米,重約2克。正面錢文隸書旋讀,背面沒有文字,錢幣整體略顯輕薄,鑄工也較為粗劣。當年,該遺址同時出土的還有少量“開元通寶”“乾元重寶”“中”字錢和“元”字錢。
“大歷”“建中”分別是唐代宗和唐德宗的年號。但是,在唐代文獻中,並沒有關於這兩種錢幣的記載。這兩種錢幣的重量和尺寸,也比唐朝標准的錢幣要小,鑄工簡陋粗糙。那麼,它們究竟從何而來?這批錢幣一經出土,就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經國內學者研究分析,逐步解開了隱藏在錢幣背后的秘密。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發生了安史之亂。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下轄的精銳軍隊被調回中原平叛,駐守在安西的隻剩下數千殘兵。此時吐蕃乘勢攻佔河西和隴右地區,阻斷了西域軍民與中央王朝的聯系。時任安西大都護郭昕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率領軍民奮起抵抗。為了籌集軍餉、堅守西域,同時表達他們忠於大唐、抗擊吐蕃的決心,他以中原的“開元通寶”形制為范本,在本地鑄造了“大歷元寶”“建中通寶”“元”字錢、“中”字錢和“大”字錢。
其間,郭昕一直在想辦法與唐王朝取得聯系。直到建中二年(公元781年),郭昕和曹令忠派出的信使幾經波折,繞道回鶻來到長安,才與唐王朝取得聯系。唐德宗得知西域守軍情況后,驚喜萬分,對堅守西域的官兵進行了嘉獎,加授李元忠為北庭大都護,賜爵寧塞郡王﹔任命郭昕為安西大都護、四鎮節度使,賜爵武威郡王。
郭昕也是在此時才知道唐朝年號已經為“建中”,而當時西域還一直在沿用“大歷”年號。為了鼓舞守軍士氣,他又命人鑄造“建中通寶”錢幣,同時鑄造了一些“中”字錢、“元”字錢,以這種獨特方式繼續表達著守軍對朝廷和國家的忠誠。
吳文強說,從通古斯巴什古城出土的“大歷元寶”錢幣來看,其鑄造的最后時間是“大歷十六年”。歷史上大歷年號隻用了十四年,“由此也可以說明,唐王朝換年號兩年后,安西守軍才知道。”而通古斯巴什古城發現的“李明借糧殘契”上的“大歷十五年”,也印証了當時孤懸塞外的安西守軍不知道唐大歷十四年之后已經改元建中的情況。
在鑄造“建中通寶”之后,安西守軍又堅守了數十年。根據保存在《大藏經》中的《悟空入竺記》記載,公元788年至789年,唐代高僧悟空從印度取經回國途中,曾經路過安西、北庭,並在此停留了很長一段時間。當時,從疏勒直到於闐包括安西四鎮以及北庭在內的西域廣大地區均有唐軍駐守,社會秩序穩定,民眾生活正常。
據相關資料記載,在北庭、於闐、西州相繼被攻陷以后,公元803年,安西守軍仍然在和回鶻人聯手抵抗吐蕃圍攻。公元808年,安西淪陷,守軍全軍覆沒。
“安西這支唐朝守軍懷著對國家的忠誠,在西域堅守了40多年。‘大歷元寶’‘建中通寶’錢幣不僅見証了他們堅守西域、抗擊吐蕃的那段悲壯歷史,填補了一段歷史空白,同時也反映了西域各族軍民不畏強敵,堅守西域,維護國家統一的堅定意志。”吳文強說。(趙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