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從“冬菜老三樣”到“四季見綠”——兵團設施農業“棚”勃發展

2024年11月10日10:18 | 來源:兵團日報
小字號

這幾天,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迎來參觀高峰。游客們駐足雕塑《一雙眼》前,認真聆聽講解員講述其背后的故事。

“兵團成立初期,軍墾戰士們勞動強度大,又缺衣少食,新鮮蔬菜更是稀罕物,白菜、蘿卜都很難及時供應,導致許多戰士缺乏營養患上夜盲症。大家便商量,一個班必須保住一雙眼,於是便把蔬菜集中起來給年紀最小的戰士吃,保証天黑后他能帶著大家找到回家的路……”講解員娓娓道來,讓現場不少游客紅了眼眶。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新疆農業生產力水平較低,受氣候條件、種植技術等因素制約,尤其是冬春季蔬菜難以自給。在漫長的冬季裡,家家戶戶形成了屯儲白菜、蘿卜、土豆等“冬菜老三樣”的習慣。

“菜籃子”關系著民生福祉。為解決職工群眾所需所急所盼,多年來,兵團持續優化蔬菜種植區域布局、品種布局、時空布局,以發展現代化設施農業為抓手,培育出一批標准化、規模化、集約化現代設施農業基地,大幅提高了各師市冬春蔬菜自給率,使職工群眾餐桌上的色彩日益豐富。

“不與糧爭地、不與糧爭水。設施農業的發展,不僅打破了地理和氣候對農業生產的限制,也突破了傳統農業對耕地和水資源的高度依賴,實現了果蔬全年供應。”新疆農墾科學院農田水利土壤肥料研究所副所長樊慶魯向記者介紹,目前,全兵團共有各類設施大棚約5萬座,兩茬作物種植面積達到10.5萬畝,全年可產出大棚蔬菜40多萬噸。

在豐富職工群眾“菜籃子”“果盤子”的基礎上,兵團各地不斷創新思路,以財政資金為引導,引入金融“活水”,實施重大工程項目,走產業化發展新路子,推動設施農業數量增加,不斷提升設施農業的規模、質量和效益。

11月5日,在五師八十六團十六連設施農業基地,種植戶彭昌建忙著採收成熟的豇豆和西紅柿等蔬菜,打包裝箱后,將其送往農產品批發市場。

幾乎在同一時刻,九師巴克圖口岸,一輛輛滿載果蔬產品的冷鏈車從塔城市永利商貿有限責任公司駛出,經由農產品快速通關“綠色通道”,駛往哈薩克斯坦阿斯塔納、阿拉木圖等城市。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在保護生態和不增加用水總量前提下,探索科學利用戈壁、沙漠等發展設施農業’。這對於地處戈壁沙漠、風頭水尾的兵團團場來說,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石河子大學農學院農學系教授孫杰表示。

從“看天吃飯”的“冬菜老三樣”,到“餐餐見綠”“四季見綠”,蔬菜產品還可以出口……行走在兵團各墾區,一座座大棚遍布田野,助力鄉村振興“棚”勃發展,鋪就了職工群眾增收致富路。(劉美惠子)

(責編:李欣洋、韓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