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歸·印象》演出十年 深情講述愛國主義情懷
連綿的群山、遼闊的草原、蜿蜒的河流,山水之間,一支浩浩蕩蕩的馬隊出現了……雖然已過去了10年,和靜縣東歸烏蘭牧騎隊黨支部書記、隊長巴都瑪拉仍清晰地記得大型實景劇《東歸·印象》在巴音布魯克景區首演時的一幕幕場景。
《東歸·印象》通過現場實景的形式,重現公元1771年土爾扈特部浴血奮戰,歷經千難萬阻,從伏爾加河一帶萬裡東歸祖國的偉大壯舉。自2014年首演后,每年6—10月,該劇都在和靜縣巴音布魯克景區土爾扈特民俗文化村常態化演出。“截至目前共演出860多場,觀眾達16萬人次。”巴都瑪拉說。
《東歸·印象》的主要演員是和靜縣東歸烏蘭牧騎隊的演員,每年有4個月時間,演員們從和靜縣城來到300公裡外的巴音布魯克景區參加演出。從最初的三四十名演員,到如今的百余名演員,大家深情演繹著可歌可泣的萬裡東歸愛國主義壯舉。
巴都瑪拉是2002年加入東歸烏蘭牧騎隊的,2014年《東歸·印象》首演,他就是劇中演員,后來擔任了黨支部書記、隊長,一直陪伴著《東歸·印象》。他在劇中飾演過很多角色,“演出缺什麼角色,我就補哪個。”他半開玩笑地說。一年中在景區演出4個月,演員們需要調休,也難免家裡有事需要請假,巴都瑪拉就成了“哪缺補哪”的角色,“演好這部劇,讓更多人來看,這就是我們最大的願望和責任。”
和靜縣是東歸土爾扈特人的主要居住地之一,東歸文化在這裡源遠流長,走在和靜縣街上,東歸博物館、東歸圖書館、東歸生態公園等帶有東歸文化印記的場所隨處可見。參加《東歸·印象》的不少演員都是東歸土爾扈特人的后代,對祖輩偉大壯舉的崇敬,讓他們在參加演出時有更多的自豪和責任感。
身材高大的才仁是劇中渥巴錫的飾演者,參加首演時23歲。“知道要演渥巴錫的時候,我太激動了,壓力也很大。”他是當年東歸土爾扈特人后代,從小就聽老人們講述渥巴錫的英雄事跡,說土爾扈特萬裡東歸的壯舉。能演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他無比自豪,但又擔心演不好,展現不出渥巴錫身上的英雄氣概。如今,他早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男一號”,“每次演出,我能從游客的眼中,看出他們對愛國英雄的崇敬。”他說。演出結束后的謝幕是讓才仁最自豪和感動的時候,觀眾們起立鼓掌,還有人散場后找演員們合影,天南海北的口音都有,“他們在稱贊我們的表演,也是在向東歸壯舉致敬。”才仁說。
“每次演出后,都特別有成就感,感覺自己為傳承愛國主義、延續東歸精神出了一份力。”正是這種感受,讓巴都瑪拉在和《東歸·印象》一起走過的10年裡一直“元氣滿滿”,無論是當演員,還是管理隊伍,什麼樣的角色、什麼樣的責任,他都努力去做到圓滿。
而對才仁來說,每場演出結束后,他都會從自豪、成就感裡走出來,去回想演出的過程,找出不足,“每演出一場,我就增加一些經驗。下一場,我會演得更好。”
《東歸·印象》演出10年,讓來自五湖四海的16萬人次游客,在遼闊的巴音布魯克草原上身臨其境地感受了萬裡東歸的悲壯,感受到了熾烈的愛國主義情懷。深情演繹東歸壯舉的還有每年200多名群眾演員,他們大多是巴音布魯克景區周邊的農牧民、工人、干部、務工人員等。
“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把《東歸·印象》一直演下去,讓更多人了解萬裡東歸的壯舉。”巴都瑪拉說,這些年,該劇不僅在景區演出,還前往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巡回演出。此外他們還對《東歸·印象》從內容到形式進行了重新編排提升。“我們要讓更多人從劇中感受東歸精神,了解東歸文化,讓更多人通過觀劇了解和靜、了解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了解新疆。”他說。(任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