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自媒體創作者在新疆探尋“歌舞之鄉”的魅力
金秋十月,參加“中國有約·相約新疆”2024年國際媒體採訪活動的各國自媒體創作者,從加拿大、美國、比利時等國來到中國。剛落地新疆,精彩的歌舞表演就在他們心中種下了好奇的種子,新疆為什麼被譽為“歌舞之鄉”?
10月23日,各國自媒體創作者來到素有“中國新疆民間手工樂器制作第一村”美譽的新和縣依其艾日克鎮加依村,參觀龜茲文化樂器展示中心,拜訪樂器制作傳承人的家,親手體驗樂器制作……不僅如此,他們還加入到當地舞者的隊伍中,於載歌載舞中找尋新疆歌舞的魅力。
作為“十步之內,必有工匠”的“樂器村”,村裡有超過三分之一的農戶從事樂器手工制作,隨處可見樂器制作專業戶的門牌,其中不乏國家級、自治區級等各級非遺傳承人。
拼接、上弦、調音……加拿大籍自媒體創作者白安庭對手工制作樂器非常感興趣,在加依手工樂器產業園,他跟著有12年樂器制作經驗的制作師開麥爾·卡德爾一起學做獨它爾。“制作樂器的材料、使用的工具看上去都很簡單,真的嘗試去做,才發現非常難,組裝精美樂器是非常有趣的過程,是一次難忘的體驗。”白安庭說。
龜茲文化樂器展示中心陳列著50多種樂器,其中有一把200多年前該村藝人制作的艾捷克。白安庭說:“我們不僅看到這些古老的樂器,還看到了這裡的人們是如何生活的,以及他們在制作、演奏樂器方面的才華。”
在自治區級非遺傳承人努爾東·司馬義的家中,整潔的小院裡傳出歡快的樂曲聲,院中葡萄架下挂著一串串成熟的葡萄,還有一排排剛做好的獨它爾、彈撥爾。頭發花白的老藝人圍坐在一起,手鼓敲起來、獨它爾彈起來,年輕人歡快地跳著薩瑪瓦爾舞、頂碗舞,也邀請各國自媒體創作者們一起跳起歡快的舞蹈。
大家此前在天山托木爾景區·塔村挂毯上所見的十二木卡姆畫面,此刻就真實地呈現在大家眼前。
初聽不解曲中意,再聽也成畫中人。來自西班牙的自媒體創作者蘇諾伊頭戴小花帽,穿著民族特色服飾,拿起手鼓,也加入到唱跳的隊伍中。“從村民們歡快的歌舞、燦爛的笑容中,能感受到他們過著幸福的生活。”蘇諾伊說。
在阿克蘇地區文博院(博物館),自媒體創作者們看到了在新疆這片土地上歌舞傳承千年的時間線索。在克孜爾石窟第38窟的復原洞窟裡,源自公元4世紀的天宮伎樂圖壁畫繪有橫笛、箜篌、琵琶、排簫等種類豐富的樂器。館內滾動播放的屏幕上,以動畫形式還原了蘇巴什佛寺遺址出土的舍利盒上畫有千年前龜茲盛行的樂舞《蘇幕遮》,其中排簫、大鼓都是來自中原的樂器,豎箜篌來自西亞,東西方文明在這裡交相輝映。
巴基斯坦籍自媒體創作者哈桑是一名音樂愛好者。他說:“通過參觀,我可以感受到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對音樂的喜愛,也能從豐富的樂器種類中,感受到這裡特色鮮明的多元文化。”
在景區、餐廳、商店、家訪點,自媒體創作者們不時可以邂逅以木卡姆演奏為圖案的挂毯、油畫,它們惟妙惟肖地描繪出這項藝術瑰寶的演出場景。在庫車大馕城,大型沉浸式歌舞劇《杏花之約·絲路龜茲》,讓龜茲樂舞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和非遺融合,通過現代藝術表達形式,為自媒體創作者帶來一場樂舞盛宴,也讓大家對新疆的歌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歌舞之鄉’名不虛傳!”白安庭說,“我是第二次來新疆,非常期待能再去新疆其他城市看看,感受‘歌舞之鄉’的獨特魅力。”(張小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