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南北處處呈現繁榮景象

這幾年,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溫泉縣扎勒木特鄉博格達爾村村民朱生娟做了兩個“重要決定”——一是2021年從縣城的美容院老板“轉型”成村裡的民宿老板,二是2023年投資100多萬元,讓后院的舊屋徹底換了新顏。
“村貌改善后,客源明顯多起來了。六七八三個月常常滿房,住宿要預訂,每個月能掙幾十萬元。”朱生娟告訴記者,從縣鄉到村裡都在探索“產業+文化+旅游”的新路,她也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我們還被評為‘五星級農家樂’,忙的時候還會雇四五個日結工人,帶動了村民增收。”
朱生娟的生活,是近年來新疆民生福祉持續增進的一個縮影。記者近日走進新疆,目力所及的是天山南北高質量發展、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疆答卷的精氣神,滿耳所聞的是各族群眾安居樂業、老少皆安的歡聲笑語。
產業興,高質量發展帶動就業增收
25歲的布哈力齊·斯迪克是喀什地區疏勒縣塔孜洪鄉人。2021年從塔裡木大學設施農業專業畢業后一度有些迷茫:“剛開始做過一段時間銷售,但感覺並不對路。”
當她得知疏勒縣“蔬樂”農業示范實踐區正在招技術員,便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參加應聘,沒想到成功了。走進園區溫室大棚,她感到很新奇——這裡看著不起眼、個頭不大的西瓜“蔬樂蜜1號”居然能賣100塊錢一個。
“雖然在學校學了理論,但真正上手實踐,還是會遇到問題。大棚裡冬天溫度不能低過8攝氏度,但溫度一高,相應濕度也高,又容易出現病害。”布哈力齊·斯迪克說,“幸好有山東援疆農業企業專家,從育苗到嫁接,再到如何防病防害,他們都手把手地教我。現在,我還帶了20多個村民一起學技術,種的瓜倍兒甜,大家干勁可足了。”
如今,106座冬暖式日光溫室、1萬多平方米的文洛式玻璃智能溫室拔地而起。集品種繁育、智能育苗、生產示范、集成展示於一體的示范園裡,年產瓜果及蔬菜9200余噸,帶動就業1500余人。
就業是民生之本,高質量的發展帶動的,是高質量的就業、增收。
走進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寧縣一家能源企業的中央控制室,一排排計算機前,工作人員正全神貫注地盯著屏幕。在反映不同機器溫度、壓力、壓差等數據的電腦圖標背后的一條條生產線上,一噸噸烏黑的煤炭正在各種復雜的工藝流程中經歷“七十二變”,轉化為汩汩天然氣氣流。據了解,該煤制天然氣項目一期建成投產10年來,已累計輸送天然氣超106億立方米。
“伊寧縣曲魯海鄉總人口1.2萬多人,目前有390余人在該企業從事財務、電焊、綠化等工作,月收入最高能達到1.2萬元。”曲魯海鄉黨委書記楊英杰告訴記者。
增加的不僅僅是就業,還有創業。“最近幾年,能明顯感到返鄉創業的人更多了。他們回鄉后創辦飲料廠、面包加工企業等。”楊英杰說,這與營商環境的變化、政府的支持等有關。“縣鄉兩級政府從各方面籌措資金支持本地鄉土人才創業,還為創業企業免費提供孵化場地。”
伊寧縣商務和工業信息化局副局長郭文博介紹,近年來,該縣發揮特色優勢,全力推進產煤、煤化工、煤電一體的產業集群建設。“下一步,我們將繼續聚焦煤炭煤電煤化工、綠色礦業、特色林果、優質畜產品、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高位推動政企聯動、協同發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增強各族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
兜底牢,全覆蓋服務保障織就民生之網
“手術前后也就兩個小時,挺快的。現在孩子狀況很好,打算明天就出院。”在喀什地區第一人民醫院,一對年輕父母提著的心總算放下了。
他們來自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克陶縣,他們的孩子才1歲,平時特別容易感冒、咳嗽,最近竟然還出現了尿血的症狀。他們趕緊開車來到喀什地區第一人民醫院,經過泌尿科主治醫生孜比布拉·買買提的問診和檢查,發現孩子泌尿系統有結石,需要進行手術治療。
“如果患者病情、家庭經濟狀況符合相應條件,隻要填個表,經審核就能免費治療。”孜比布拉·買買提說。
手術順利實施,離不開“粵疆同心救治‘結石寶寶’公益行”援疆項目。在新疆部分地區,由於特殊環境、膳食營養結構等因素,兒童泌尿系統結石的發病率較高。援疆省份廣東匯聚了一批泌尿外科專家前來援助。自2018年10月項目啟動以來,共為153名喀什地區貧困家庭泌尿系統結石患兒實施各類腔內微創手術,無一例並發症。團隊還通過學術講座、手術示范、臨床帶教等多種形式,讓新疆本地醫院的醫生逐漸掌握泌尿系統結石的診療技術。
“隨著新疆人民生活水平、健康觀念的提升,近一兩年我們篩查發現,7歲以下的‘結石寶寶’越來越少了,項目覆蓋的年齡也提高到14歲,希望惠及更多民眾。”孜比布拉·買買提說。
在烏恰縣人民醫院擔任院長一年有余的江蘇省常州市援疆干部沈春鋒有著相同的感受:“下鄉義診時候能感到,牧民們的健康意識提高了,知道自己有哪些基礎病,該關注哪些指標。鄉鎮衛生院也建立了健康檔案,義診能更有針對性。”
目前,沈春鋒傾力打造的國醫館(中醫科)已完成病區改造、設備購置,正式對外開放,成為覆蓋內科、慢性病診治,中草藥調制,針灸、推拿等服務的綜合性科室。
“今后,我們要發揮當地柯爾克孜族和維吾爾族傳統醫藥優勢,培養當地傳統醫藥醫療隊伍,研究一批優勢病種、專病專方,爭取‘小病不出鄉,大病不出市’。”沈春鋒向記者透露了心中的想法。
醫療、教育、養老等,長期被視為“老大難”的民生兜底項。在援疆干部和本地干部群眾的努力下,新疆“民生之網”織就得越來越牢固、細密。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我們烏什在文化潤疆方面,投入一點不能少。”21年前,庫爾班·尼亞孜在烏什縣依麻木鎮創辦國家通用語言學校。如今,伴隨著轉公辦遷新址,學校蓋起了新教學樓、新宿舍、新餐廳,開起了豐富多彩的文化類特色課程。孩子們在這裡唱京劇、寫毛筆字、誦讀《論語》、拉二胡、彈古箏,收獲了很多快樂。
人心聚,精細化基層治理提升民眾幸福感
基層是社會的細胞,城市社區、村組織集體治理水平,關乎每個成員的幸福感。記者走訪中感受到,民族和、老少安、人心聚、情味濃,是一個個“小細胞”中的暖人畫卷。
“這喀什難忘的夜啊,就像熟透的甜瓜,這滋味藏在我心裡,從此后再也放不下。”9月22日,喀什市東湖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三層樓裡傳來了美妙的旋律,這是居民自排自演的節目《喀什之夜》。在東湖社區,回族、塔吉克族、哈薩克族、蒙古族、維吾爾族、漢族等6個民族共同居住,老年活動中心、琴棋書畫室、舞蹈室、兒童游樂場等為居民提供了多樣的娛樂方式。
“彈起獨它爾,撥響冬不拉,跳起舞蹈,唱起百人大合唱,社區提供了多民族文化互通交融的大舞台。”東湖社區主任張曉真興奮地描述起活動室載歌載舞的場景。
東湖社區居民、76歲的張德志大爺是河北石家庄人,三個孩子都在新疆工作。“我也跟來新疆養老了。”他坦言,來之前還有點擔心,來之后發現適應得很,“從家走幾步路就有大超市,買菜買日用品都方便。社區活動中心有跳舞的、唱歌的、下棋的,可熱鬧呢。我一般上午打兩小時乒乓球,打完就和朋友們打打牌。”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霍城縣蘆草溝鎮四宮村三組,這幾年有了新名字——晃晃村。依托本村及周邊的薰衣草文化旅游區,村裡的民宿迎來了蓬勃發展期。57家民宿別致典雅,格調相近又各有特色。這有賴於村裡的一個決定——成立民宿管理辦公室。
“辦民宿?先把設計圖拿來、預算交代好,談好了再實施。開業后設施齊不齊、服務是否貼心?我們有打分,讓游客來說話。”蘆草溝鎮黨委書記李學亮點開晃晃村游客服務中心裡的一個觸摸屏,每個民宿位置、名稱、內部格局構造“點點手指,一清二楚”。
“陳某,某冰鋪店主,致力於打造集紫色、音樂等元素為主題的冰鋪”“潘某,2019年從杭州來的民宿主理人,被薰衣草吸引而來”……在裝點得富有文藝氣息的村民風採牆格上,照片與文字記錄著的是“新村民”們的日常和夢想。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人氣留不住,怎麼談振興?我們不僅留住了人,還有不少歸國留學生被這裡環境所吸引,當起了民宿主。這幾年,晃晃村還辦起了村民節,有了村BA——不隻本村村民,全縣27個球隊,要在這裡打半個月呢。你說,還缺人氣嗎?”李學亮的話中,滿是驕傲。(周世祥 李春劍 孫晶晶 趙明昊 孫金行 靳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