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把水產種質論文寫在祖國西部的土地上

——記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水產種質資源研究與創新團隊

2024年10月23日10:26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新疆博斯騰湖的第一顆淡水珍珠、新疆第一批絨螯蟹——“天山雪蟹”,西藏的冷水魚類基地,青海的鲑鱒魚類養殖區……從遼闊的新疆、西藏到貴州、寧夏等地,從漁業科技服務再到人才培養,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水產種質資源研究與創新團隊(以下簡稱“水產種質創新團隊”)始終以科技服務民族地區發展為己任,以綠色漁業種質的“中國芯”助力民族團結“籽籽同心”。

搶救挖掘漁業種質資源

漁業種質資源是原始創新和種業振興的源頭,對於實現漁業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新疆魚類資源獨特。”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水產種質資源研究與創新團隊負責人王成輝表示,“如何將這一資源優勢轉化為促進新疆經濟發展的產業優勢,讓各族群眾共享發展成果,是我們團隊在新疆思考最多的課題。”

塔裡木裂腹魚是新疆特有的經濟魚類,因引種、捕撈等多種原因,資源量逐年下降,成為國家二級保護魚種。

2010年7月,塔裡木冷水魚裂腹魚現代農業示范建設項目被列入國家現代農業示范項目。為此,水產種質創新團隊組建塔裡木裂腹魚人工養殖課題研究組,設計建成我國第一個塔裡木裂腹魚萬畝生產基地,為這一瀕危魚類提供了規范化和高標准的繁育地,搶救性地保護了塔裡木裂腹魚的種質資源。

西藏“亞東鲑魚”的人工繁育一直是個無人敢碰的難題。2015年,水產種質創新團隊接到了助力亞東脫貧和穩藏守邊富民興業的精准扶貧任務,84人次深入西藏,在零下20攝氏度、高原缺氧的艱苦條件下,用時3年攻克了“高海拔”“超低溫”“受精卵奇少”“孵化期超長”“馴食成活率偏低”等制約鲑魚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

2000年以來,水產種質創新團隊上百人次入疆、入藏,行程超百萬公裡,在國內率先突破白斑狗魚、河鱸、江鱈、高體雅羅魚等規模化人工繁育與養殖技術。為實現新疆和西藏魚類種質資源保護和養殖產業化生產奠定了堅實基礎。

科技支撐民族地區漁業發展

科技支撐的水產漁業為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使漁業成為當地特色產業的“新名片”。

這兩年,新疆地產的螃蟹、大蝦、羅非魚、三文魚等水產品熱銷全國,這些產自沙漠邊緣天然河湖的水產品被命名為“新鮮”,在線上線下都是緊俏貨,深受新疆乃至全國消費者喜愛。

近年來,水產種質創新團隊與新疆有關單位合作選育成功新疆第一個水產新品種河鱸“新申1號”,率先攻克額爾齊斯河流域特種魚類繁育與養殖相關技術,並將新疆魚類種質推廣至全國20余個省區市養殖,掀起了養殖新疆冷水魚類熱潮。為開展河蟹和小龍蝦的良種推廣,團隊成員還編撰了新疆首本蝦蟹養殖技術手冊,為高效養殖蝦蟹提供技術藍本。

在西藏亞東縣,水產種質創新團隊成員手把手地為當地群眾傳授技術,讓當地群眾順利完成了從農牧民到“漁民”的轉變。如今,亞東縣已成為西藏地區現代化和規模化程度最高、面積最大的冷水魚類基地,當地居民的收入也有了明顯提高。“是上海養魚的專家讓我們獲得了實在的利益。”當地群眾總把這句話挂在嘴邊。

創建國內水產種質研究方法

水產種質創新團隊深知,要端牢中國飯碗,良種培育是關鍵﹔要建設漁業強國,種質開發是核心。

為此,水產種質創新團隊耗費巨大精力,建立起涵蓋形態、組學遺傳等八個層次最全面的水產動物種質研究方法與評價技術體系,首創了“系內群體選育+系間配套雜交”育種理論與技術。

在廣西,甌江彩鯉“龍申1號”歡快地在苗種擴繁基地游動。在貴州、寧夏、內蒙古等17個省區市,中華絨螯蟹“江海21”早已爬上當地群眾的餐桌,年產值達15億元以上。

水產種質創新團隊把以“魚”“蟹”為代表的國家級水產新品種,帶到了民族地區,帶去了團結致富的希望。無數人的命運因“一條魚”“一隻蝦”“一隻蟹”而改變,無數人的幸福由此而成就。

水產既是上海海洋大學的特色,也是水產種質創新團隊服務西部民族地區的優勢所在。在水產種質創新團隊深耕西部一線事跡的感染和帶動下,近十年來上海海洋大學每年為西部地區培養上千名漁業技術人才,開展50余項科技服務。

水產種質創新團隊常年蹲守在西部的土地上,把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當成了自己的事業,把當地的各族群眾當成自己的兄弟姐妹,把“雙一流”學科優勢切實轉化為民族地區發展的新動能,用漁業種質“中國芯”賦能民族地區特色漁業產業發展藍圖。

“能夠保護和發展民族地區的漁業資源,讓當地群眾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就是我們水產人最大的樂趣。”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無論面對多苦的環境,水產種質創新團隊每一位成員總是斗志昂揚。(冉虎)

(責編:陳新輝、韓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