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千年前守邊護土的別迭裡烽燧今時亦有人守護

2024年10月10日10:10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別迭裡烽燧是我國境內至今現存的萬裡長城西端最尾部的烽火台中非常重要的一座,是萬裡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兩千多年來新疆各族人民在這裡保疆守土的歷史見証。”近日,在別迭裡烽燧遺址前,烏什縣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游局干部、烏什別迭裡烽燧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館)講解員戴兆娜說。

作為漢唐時期軍事遺址,這座歷經歲月洗禮的烽燧矗立在廣袤無垠的戈壁上。它殘高7.3米,以卵石枝木為筋、夯土礫石為肉,壘砌夯筑而成。烽燧自建成后,一直是漢唐以來邊疆交通和通信的重要連接點之一,為中央政府治理西域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999年,別迭裡烽燧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中國長城學會、北京市郵政局監制發行的萬裡長城百關紀念封採用。

在別迭裡烽燧前,立著一個柱狀石碑,一面刻著“長城”二字,上端刻著一組長長的數字——652927353201120001-1,這串神秘的數字有什麼特別的意義?烏什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胡曉燕介紹,這是別迭裡烽燧的“身份証號”,652927是地域碼,65代表新疆,29代表阿克蘇,27代表烏什縣﹔353201是類別碼,代表烽火台﹔12是時代碼,代表公布時間為唐代﹔0001是順序碼,代表第一段長城﹔-1是烏什第一段。

別迭裡烽燧是別迭裡古道必經之路,距別迭裡山口45公裡。別迭裡山口是扼守天山南北別迭裡古道的咽喉要地,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漢西域都護府和唐安西都護府先后在此建立軍事設施和烽燧,無數將士在此守護邊疆、保家衛國。

公元前36年,西域都護府副校尉陳湯自此山口翻越天山,在康居斬殺郅支單於,這一壯舉被史書高度評價。陳湯在給朝廷的上書中寫下“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千古名句。同樣,這裡也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2000多年來,無數使者、商旅、歷史名人穿越大漠戈壁,行走在綠洲之間,經別迭裡山口前往中亞溝通貿易、傳遞文明。

“烏什縣與吉爾吉斯斯坦接壤,從別迭裡烽燧前方70公裡就是中吉邊境6號界標。9月3日,中吉雙方首次在別迭裡口岸實現通關。這是中吉兩國共建‘一帶一路’的生動實踐,相信這條通往中亞的國際貿易合作通道必將越來越寬廣。”胡曉燕說。

作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別迭裡烽燧獲得了專項資金的妥善保護。今年1月23日凌晨,烏什縣發生7.1級地震,震中距離別迭裡烽燧十幾公裡。地震發生后,當地文保部門第一時間趕去查看烽燧。“我們上來的時候還有余震,看到整個烽燧受地震影響破壞較大,烽燧上的石頭大量滑落。”烏什縣博物館館長林彥飛說,將這一情況上報后,次日,自治區就組織專家組來此調查。為了進一步保護烽火台的完整性,2月19日,自治區又安排了第二批專家組,同時積極申請國家專項資金。6月,國家文物局下撥了52萬元專項資金。

“一般情況下,一個文物保護項目申報國家專項資金,周期較長。別迭裡烽燧歷史意義重大,國家文物局在較短的時間就下撥了專項資金。”林彥飛說,8月,相關專家將地震前后的烽燧進行比對后,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烽燧搶險加固,將其恢復到地震之前的面貌。

遺址不遠處,就是別迭裡烽燧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公園內設有詩詞牆、鏤空浮雕牆、護城牆、歷史人物雕塑、中國萬裡長城示意圖浮雕等,展示了別迭裡烽燧在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中所凝聚起的民族團結情感、衛國戍邊精神。該文化公園自2023年4月建成開放以來,已累計接待游客16萬人次。

“別迭裡烽燧是萬裡長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蘊含的偉大長城文化歷久彌堅。我們將繼續挖掘遺址歷史文化底蘊,實現歷史遺址保護和功能開發完美嫁接,使之成為弘揚悠久歷史、推動民族團結進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基地。”胡曉燕說。(賈春霞)

(責編:陳新輝、韓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