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田疇煥新景——從農機具變化看鐵門關市農業高質量發展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金秋十月,兵團二師鐵門關市65萬畝棉花逐步吐絮,即將進入採收期。這兩天,採棉機駕駛員張成宏正在對採棉機進行常規拆卸、清洗保養、除鏽除塵等檢修作業,為即將開始的棉花採收工作打好基礎。
“等棉花開始採收的時候,我的採棉機就能‘大顯身手’了,像我這個國產的大馬力採棉機,一天能採好幾百畝棉花呢。”張成宏說,近年來,師市農業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職工群眾種棉更輕鬆,採棉也更高效。
三〇團二連職工陳昆今年54歲,見証了農機具的發展變化。
“幾十年前種地時,坎土曼算是最稱手的農具,翻地、打壟,全都靠它,但原始的工具干起活來又累又慢。現在變了,耕地有拖拉機,播種有播種機,打藥有無人機,豐收有採收機……機械取代了曾經的‘人拉爬犁’。”陳昆說。
陳昆口中的農機變化,印証著這些年二師鐵門關市農機具快速發展的步伐。
近年來,二師鐵門關市大力推廣機採棉種植,引進植保無人機、搭載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播種機等智能化農業設備。得益於此,平地整地、精量播種、鋪蓋地膜、節水滴灌、棉花採收等實現全程機械化、智能化作業,昔日農田裡的主角坎土曼,被放入了博物館的展櫃內,師市農業生產越來越有“科技范兒”。
香梨是師市特色產業,今年師市13萬畝香梨預計總產達到26萬噸,平均畝產相比去年增加300公斤。
香梨要豐產,授粉是關鍵。近年來,師市農業部門聯合相關農業機構,針對師市的氣候特點、香梨樹的種植結構以及作業環境等實際情況,進行數據採集和分析,反復實驗、科學論証,通過採用植保無人機授粉的方式,結合梨樹液體授粉技術,有效彌補了傳統授粉方式和人工勞力的不足,提升了授粉的效率和品質。
“今年,我種植的50畝香梨產量總體不錯,開花期採用了無人機授粉。以前採用人工授粉,雇10名工人得4天至5天才能完成,現在用無人機3個小時就能完成,相較人工降低了60%的成本。”二十九團十連職工盛恩光說。
據了解,由於梨花授粉周期短,再加上人工授粉任務重、耗時多,容易錯過授粉的最佳時間,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授粉效率不高、坐果率低等問題,而無人機授粉速度快,能夠搶抓有利時機,根據梨花盛開的情況進行單次或多次授粉。同時,由上到下均勻霧化噴洒,可以減少浪費,節約成本,達到授粉的最佳效果。
無人機操作員熊鑫介紹,一台無人機一天可實現梨花授粉面積300畝至400畝,通過無人機授粉不僅可以減少病虫害傳播,還能降低人工和花粉的使用成本。
農業發展,農機先行。位於鐵門關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新疆天誠農機具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誠農機公司)是一家集自主研發、設計、生產、銷售為一體的綜合性企業,主要生產各類作物的精量播種機械、耕整地機械和各種現代農業配套先進機具。
近年來,天誠農機公司立足農業發展實際,不斷加大科研創新和研發力度,有效帶動了二師鐵門關市乃至全疆農業提質增效,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撐。
據了解,天誠農機公司自主研發制造的適用於棉花、玉米、甜菜、番茄、打瓜等農作物的機械式精量播種機不斷問世,佔新疆精量播種機市場份額的70%,銷往疆外20個省區市,同時遠銷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等國家。
採棉機、植保無人機、精量鋪膜播種機……在二師鐵門關市的廣袤大地上,從春耕到秋收,機械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業生產勞動強度降低,生產效率、經濟效益大幅提升,師市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96%,一系列先進農業科技元素接續“飛入尋常百姓家”,為師市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動能。(魏承億)
來源:第二師鐵門關市融媒體中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