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其拉甫海關:在高原樹起一面鮮亮的旗幟

9月18日,飛機降落在塔什庫爾干機場,一下飛機,就能看到披著雪紗的千峰萬仞,藍天仿佛觸手可及。
同行的烏魯木齊海關關員提醒“走慢一點,別跑別跳”,呼吸時的凝滯感讓人有了來到“帕米爾高原”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的真實感。
“塔什庫爾干縣城海拔3000多米,紅其拉甫海關前哨班在海拔約5000多米的國門處,那裡自然條件更艱苦。”紅其拉甫海關查檢科科長方瑞說。
自1969年喀什海關派駐“明鐵蓋工作組”開始,紅其拉甫海關關員們一直堅守在雪域高原國門一線。他們戰勝高寒缺氧、寂寞荒涼,歷練出一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以下簡稱“四特”)的隊伍,用堅強的意志和過硬的作風在帕米爾高原構筑了一道鋼鐵脊梁,忠實履行著為國把關的職責使命。
紅色基因代代傳
一走進紅其拉甫海關的大門,就能看到一塊巨石,上面刻著紅其拉甫海關關歌:“邊關處處有熱土/艱苦擋不住我們腳步/國門巍巍映關徽/拼搏奉獻為祖國來祝福”。紅其拉甫海關關員們親切地稱這塊岩石為“關歌石”。
這首歌不僅刻在石碑上,關員們每隔15天輪班時還會齊聲歌唱,這是獨屬於“紅關人”的儀式。
“在這裡工作,如果沒有家國情懷的信仰支撐,很難堅持下去。”紅其拉甫海關關長張曉波說。
塔什庫爾干與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三國接壤,是中國唯一與3個國家接壤的縣。
這裡是古絲綢之路前往印度、中亞、西亞直至歐洲的咽喉要道,紅其拉甫便是數條險要山口之一。紅其拉甫山谷素有“血染的通道”和“死亡之谷”之稱,這裡年平均氣溫為零下9攝氏度,最低氣溫可達零下42攝氏度,氧氣含量不足平原的一半。
惡劣的自然條件下,紅其拉甫海關幾次搬遷:
1969年,喀什海關派駐“明鐵蓋工作組”,當時關員都在牦牛背上辦業務,所以也把明鐵蓋稱為“牦牛背上的海關”﹔
1970年,遷址至海拔5200米的紅其拉甫達坂,就是現在著名的“帳篷海關”所在地﹔
1972年,下遷到海拔4800米的水布浪溝﹔
1984年,遷址到海拔4200米的皮拉力,並更名為紅其拉甫海關﹔
1993年,紅其拉甫海關正式下遷至塔什庫爾干縣城內。
9月19日,紅其拉甫海關迎來新一屆青年關員。與所有關員一樣,他們的第一課就是參觀紅其拉甫海關關史榮譽室。
榮譽室一角,還原了紅其拉甫海關關員鑿冰取水的場景。
當年在水布浪溝和皮拉力缺水少電,每到冬天,關員們要到兩公裡外的河中去鑿冰取水。冰特別厚,加上缺氧,每次鑿冰后回到關裡大家倒頭就睡,常常要幾天身體才能緩過來。
這一場景會被新入職的關員們“還原”。在紅其拉甫海關工作了5年的查檢科副科長伊力夏提·庫爾班現在還記得重走“紅關路”時的震撼。
重走“紅關路”是紅其拉甫海關傳承“四特”精神的方法之一,新入職的關員都會集體參加。
“我們在老關員的帶領下,在水布浪溝取水、燒火、煮泡面,體驗老一代關員們的生活。受高海拔影響,以前面是煮不熟的。”伊力夏提說,隨后前往國門,在鮮紅的黨旗下庄嚴宣誓。
“在國門下看到飄揚的國旗、黨旗,感到非常神聖,更加體會到前輩們的不易,心中涌動著為國守國門的責任感。”伊力夏提說。
如今,位於水布浪溝的紅其拉甫海關舊址已被建設成為國內海拔最高的“全國海關基層黨建實訓示范點”。
在老一輩海關人的感召下,不少如伊力夏提一樣的年輕人,主動請纓來到紅其拉甫,繼續傳承紅其拉甫海關紅色基因。
駐守國門保安全
紅其拉甫口岸的戰略位置極為重要,這決定了紅其拉甫海關在服務好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外,還承擔著守好國門、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使命。
9月19日,在紅其拉甫海關前哨班,一進門就能看到習近平總書記給紅其拉甫海關全體關員的重要回信。
張曉波表示,要牢記總書記囑托,弘揚海關優良作風,用實際行動提高監管效能和服務水平,筑牢國門安全屏障,助推高質量發展、高水平開放。
在距離海關前哨班不遠處,是紅其拉甫口岸全天候綜合檢查室。這兩個地方是前哨關員們生活、工作的地方,兩者相距不超過200米。
見到朱岩時,他剛剛結束9月上半月在前哨班的工作。作為一名浙江人,大學畢業后朱岩主動報考了紅其拉甫海關,從江南來到高原。
“我得知紅其拉甫海關查獲大案的事跡后,就開始向往這裡了。”朱岩說。
2006年10月,紅其拉甫海關1個月內連續查獲3起特大毒品走私入境案﹔2011年8月2日,紅其拉甫海關關員在對一輛入境的貨車進行車體檢查時,查獲毒品590.96千克(毛重)﹔2014年,紅其拉甫海關查獲走私入境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池龜229隻……
朱岩還記得2023年在塔什庫爾干過的第一個春節。這一年春節假期,口岸臨時開放,十幾輛貨車要從巴基斯坦方入境。
接到去國門前哨的通知時朱岩很興奮,因為這是他第一次在國門工作。可沒想到因為高海拔,他在國門的第一夜根本無法入睡,第二天、第三天晚上每兩三個小時就醒一次。
在睡眠不足的情況下,朱岩和同事們還要驗放入境車輛,甚至在暴風雪中連續工作。
“我們關的傳統就是隻能人等車,不能車等人。”朱岩說。
除了貨物安全,國門生物安全也是海關的工作重點之一。去年才剛剛加入紅其拉甫海關隊伍的迪拉熱·莫合塔爾是出生在塔什庫爾干的姑娘,她從未想到,工作內容還包括抓老鼠、蚊子、蒼蠅等。
今年6月,迪拉熱第一次參加口岸病媒生物監測工作。“一天內沿著口岸的孔道放了200多個老鼠夾,一個老鼠洞放一個,徒步量非常大。”她說。
迪拉熱解釋說,邊境線上的生物如果把國外的傳染病帶入國內,會對我國的生物安全帶來很大威脅。進行病媒生物監測,能及時防范衛生檢疫風險擴散。
作為國家的“守門人”,紅其拉甫海關關員始終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把守護國門安全作為第一職責,完成好黨和人民賦予的職責使命。
以艱苦奉獻為榮
“小時候看書,說山的那邊是什麼?是海。我想‘假的,山的那邊還是山’。”迪拉熱笑著說,考到海邊城市去看海成了她的目標。
可沒想到,在同濟大學讀書時,迪拉熱對未來的規劃有了變化,畢業后毅然選擇回到家鄉塔什庫爾干。
“總要有人來建設家鄉吧。”迪拉熱說,學習生活中她享受到多項國家幫扶措施,很多老師花費大量心力幫助她。受到的幫助越多,迪拉熱越是感恩黨和國家,決心為家鄉作貢獻。
工作1年來,紅其拉甫海關的工作比她想象的還要忙碌。作為監管科科員,每天她必須完成全部車輛驗放后才能下班。
“從7月開始就特別忙,每天驗放進出境車輛到凌晨三四點是常態,第二天10點又得上班,忙得甚至沒辦法和同在塔什庫爾干工作的父親一起吃頓飯。”迪拉熱說,“但一想到我每天都在努力讓家鄉變得更好,心裡就非常自豪。”
經常熬夜、隨叫隨到是紅其拉甫海關一線關員的工作常態。
9月18日21時,一批乘坐小汽車、大巴車入境的巴基斯坦旅客排隊等待入境查驗,把紅其拉甫口岸入境通道擠得滿滿當當。
“每年9月至11月是出入境高峰期,最多時一天驗放了800名旅客。”伊力夏提說。
“隻要通知有旅客或貨物要出入境,不管幾點,我們都會提前到達做好准備,這是紅關的一種傳承吧。”伊力夏提說。
常年高負荷的工作狀態,是什麼讓他們堅持下來且堅持多年的呢?
“來自於對祖國清澈的愛吧。”張曉波說,“我們一定會守住前輩的火,用青春和熱血,書寫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
2005年9月28日,紅其拉甫海關被國務院授予“艱苦奮斗模范海關”榮譽稱號,此后還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青年文明號、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第十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機關等。紅其拉甫海關先后有30人獲得省部級以上榮譽。(陳薔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