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久久為功 持續建設美麗新疆

——新中國成立75周年新疆生態文明建設成就綜述

2024年10月03日11:18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新中國成立75年來,新疆生態文明建設走過了波瀾壯闊的歷程,取得了歷史性成就。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疆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全面推進綠色發展。從“金山銀水”的阿勒泰到“塞外江南”伊犁,從“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干沙漠到“萬山之祖”巍巍昆侖,新疆各族人民奏響生態文明樂章,交出了一份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答卷。

國土綠化

綠進沙退寫奇跡

9月8日,柯柯牙紀念館迎來了由著名文化學者、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蒙曼帶隊的“道中華”邊疆行之“曼行國道·219”一行。紀念館內,一幅幅老照片和實物,再現了柯柯牙從荒漠變綠海的恢弘歷史。

“這裡的每一棵樹、每一處風景,都凝聚著無數人的汗水與智慧。大家共同描繪出這片土地上最美麗的畫卷。”參觀結束,蒙曼對阿克蘇人民在戈壁荒漠頑強拼搏的精神發出由衷贊嘆。

柯柯牙,一個“一年要吃兩斤土,白天不夠晚上補”的地方,在阿克蘇地區干部群眾長達30多年的持續綠化進程中,創造了荒漠變綠洲、戈壁變果園的綠色奇跡,成為美麗中國的生動注腳。

三面環沙的麥蓋提縣,沙漠距縣城最近不足5公裡。2012年,麥蓋提縣啟動實施百萬畝防風固沙生態林建設工程,每年春秋兩季,全縣干部群眾在沙漠裡植樹造林,筑起了一條南北長55公裡、東西寬2—4公裡的綠色生態屏障,保護了百萬畝農田。

在產糧大縣奇台縣,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流沙每年以2.8—3.5米的速度南移,沙漠前沿的村庄被迫遷移。1998年,奇台縣舉全縣之力拉開了大規模治沙造林的序幕。經過20多年的努力,一條東西長65公裡、南北寬3—5公裡的人工防沙基干林帶出現在沙漠邊緣,城裡的風小了,城外的梭梭綠了,奇台縣的生態環境越變越好。

新疆是中國沙化土地面積最大、分布最廣、危害最嚴重的省份,沙化土地面積74.68萬平方公裡,佔國土面積的44.85%。

新中國成立以來,新疆各級黨委和政府把國土綠化作為百年大計來推動。1978年以來,新疆依托國家“三北”防護林工程,在天山南北累計植樹7000多萬畝,產生了巨大的生態和經濟效益。

據統計,新疆的森林覆蓋率由1978年的1.03%提高到現在的5.06%。過去30年,新疆人工綠洲面積由6.5萬平方公裡增至現在的10萬平方公裡,增長了53.85%。2022年,新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首次實現“雙縮減”,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巨變。

環境治理

用心呵護美麗家園

人民群眾是生態文明的踐行者,也是受益者。新疆各級黨委和政府在推進生態環境保護過程中,積極回應民生訴求,圍繞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家園目標,推進生態文明高質量發展。

“烏—昌—石”是新疆經濟最發達、人口密度最高的區域,大氣污染一直是令人頭疼的問題。

2023年,新疆將“烏—昌—石”區域大氣環境整治作為當年十件民生實事之一,承諾“要用3—5年時間徹底解決‘烏—昌—石’區域大氣污染問題,全面提升人民群眾藍天幸福感”。

經過一年努力,“烏—昌—石”區域大氣污染治理取得初步成效,2023年—2024年採暖期,區域優良天數比例達68.9%,上升17.7個百分點﹔重污染天數比例為9.2%,下降10.6個百分點﹔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27.8%,是近十年來,該區域環境空氣質量改善最顯著的一年。

守好綠色家園,為子孫后代留幸福。

從1980年建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塔城野巴旦杏自然保護區,新疆的自然保護區數量不斷增多,覆蓋了森林生態、野生動植物、濕地、荒漠等各種生態系統。目前,新疆擁有的自治區級以上自然保護區28個,總面積183450.56平方公裡,佔全區面積的10.8%,為野生動植物和維護生物多樣性提供了保護。

近年來,新疆全面推進林長制、河(湖)長制,累計設立林長3萬余名,3355條河流、121個湖泊明確了河湖長、河湖段長,實現了山有人管、樹有人護、責有人擔的制度體系,新疆生態文明建設進入新時期。

山川秀麗、景色宜人,新疆舒展出最美容顏,濕地公園、森林公園、沙漠公園等自然保護地成為群眾休閑、游客打卡的好去處。2023年,新疆接待游客2.65億人次,創歷史新高,生態文明建設成果進一步凸顯。

厚植綠色

探索高質量發展之路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這為新時期新疆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

新疆各行各業逐“綠”而行,熱潮奔涌,用“含綠量”換“含金量”,不斷推動傳統產業向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轉型。

——能源產業“追風逐日”。一座座風機、一排排光伏板在戈壁、荒灘、沙漠拔地而起,將綠電輸送到千家萬戶。

——工業領域“綠色漸濃”。不斷提升用能高效化、低碳化、綠色化,為實現自治區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交通運輸領域“低碳轉型”。力爭到2025年實現營運車輛周轉量碳排放強度較2020年降低5%左右。到2030年,全面形成結構優化、集約高效的綠色低碳運輸方式。

“新疆已初步構建起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制造體系。”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節能與綜合利用處副處長胡杰說,近年來,新疆培育出綠色工廠196家、綠色園區15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10家,開發綠色產品53種。新疆要把綠色低碳發展理念貫穿到工業生產全過程,持續推動產業結構向高端化、綠色化轉型。

如今的新疆大地,處處涌動綠色發展新動能。從工廠生產到農田種植,從礦山整治到濕地保護,從沙漠鎖邊到光伏陣列,從國家公園創建到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新疆各族兒女團結一致,向著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之路,逐“綠”而行,向“綠”而興,奮力繪就最美的生態文明畫卷。(曹華)

(責編:楊睿、韓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