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白手起家到“兵團制造”做優做強——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成立70周年發展綜述之三

這是持續筑牢的發展根基——從節衣縮食、白手起家,書寫兵團乃至新疆工業化發展的第一筆,到主動融入新疆“九大產業集群”,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現代服務業等七大主導產業、21條重點產業鏈,具有兵團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斷拔節生長。
這是不斷培育的競爭優勢——做優做強“兵團制造”,建鏈、延鏈、補鏈、強鏈全面推進,積極發展新質生產力,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量質齊升,點燃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70載輝煌歲月,70載奮斗征程。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優到強……翻開兵團70年波瀾壯闊的宏偉畫卷,一條奮鞭策馬、砥礪前行、扎實推進的新型工業化發展之路赫然眼前,開始從“農業兵團”向“工業兵團”過渡,從以農副食品加工為主向多元賽道進發。工業經濟昂起龍頭,促進兵團綜合實力大幅提升,發揮兵團特殊作用的物質基礎不斷夯實。
櫛風沐雨 蝶變躍升
身穿軍裝,騎著“二八大杠”自行車在園區中穿梭﹔系上棉紡廠紡織女工圍兜,在紡織機旁拍照留念﹔唱一支歌,吃一餐軍墾飯……在石河子戈壁印象文化旅游園,游客可以徜徉其中,沉浸式感受那段火熱的歲月。
“1958工業記憶”,屋頂上的幾個大字,訴說著兵團工業歷史的厚重。
這裡是由石河子八一棉紡織廠廠區改造而成的旅游園。工廠於1958年8月17日破土動工,1960年正式建成投產,是兵團開發邊疆、建設邊疆、發展輕紡工業的一個重要工程。
兵團是新疆現代工業的奠基者。成立伊始,兵團人就在艱苦的環境中,節衣縮食創辦起新疆第一批大中型現代工業企業,生產出新疆眾多的“第一個”工業品。
1960年7月20日,八一造紙廠生產的新疆自制的第一張有光紙問世﹔1960年8月1日,自治區第二大棉紡織企業、兵團第一個大型棉紡織聯合企業——八一棉紡織廠建成試產﹔1960年12月31日,八一毛紡織廠生產出新疆第一根毛條……
1954年,從農副產品加工起步的兵團工業年增加值僅為2400萬元。銳意革新的兵團人奮發圖強,加快推動工業起步發展,逐步建立起涵蓋食品加工、輕工紡織、鋼鐵、煤炭、建材、電力、化工、機械等門類的工業體系。
進入新世紀,兵團著力打造農產品加工和優勢礦產資源轉換兩大基地,重點發展食品飲料、紡織服裝、新型建材、氯鹼化工等產業,實現由輕工業為主到輕重工業並舉的轉變。
黨的十八大以來,兵團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以深化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持續推進工業轉型升級,發展動能更加充沛。
工業總量不斷壯大。工業增加值從1954年的2400萬元增長到2023年的近千億元。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兵團工業結構從初期的以農副產品加工為主,逐步形成了以農產品生產和精深加工業、綠色化工業、棉花和紡織服裝業、新材料產業、新能源產業、裝備制造業等為主導的產業,產業集聚效應不斷增強。
天業、天富、天潤、天康等一批兵團“天”字號企業迅速成長壯大,逐漸成為新疆各領域的領軍企業,有力推動新疆和兵團新型工業化快速發展。
轉型升級 動能充沛
近日,新疆天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疆天業”)年產25萬噸煤制乙醇項目成功打通全流程,順利產出無水乙醇,標志著該項目全面開車成功。
至此,作為新疆天業的控股股東,新疆天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業集團”)在現代煤化工領域成功形成了以煤制合成氣為源頭,甲醇、草酸、乙醇、乙二醇等多種產業鏈條耦合互補的“一頭多線”發展格局。
天業集團曾以聚氯乙烯樹脂和農用地膜先進技術領跑全國,如今,作為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天業集團以科技創新和產業深度融合為抓手,全力打造工農商一體化深度融合循環經濟競爭新優勢,積極推進氯鹼化工、現代煤化工向多元化、高端化、低碳化發展。
天業之變,是兵團產業結構轉型樂章中的一記強音。
把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深化新舊動能轉換,兵團持續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讓“老樹發新枝”,產業“逆生長”——
推動特色化工產業向高端化精細化綠色化發展。第十三師陝煤集團千億級煤化工、天業集團耦合綠色特種樹脂等標志性項目落地實施,綠色化工產業延鏈補鏈強鏈步伐加快。
促進棉花和紡織服裝業全產業鏈發展。積極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加快突破聚酯等合成纖維短板,提升織造、印染生產規模和技術水平,建設綜合性紡織工業基地和服裝產業集群。
擴大農產品生產和精深加工業規模。依托中新建農牧集團整合資源、打造龍頭,持續提升特色食品及農產品加工能力,兵團生產的鮮食水果、番茄等綠色食品圈粉無數。
持續放大創新第一動力,在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上不斷探索進取,兵團統籌推進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未來產業謀篇布局,向“新”而行,步履鏗鏘——
深入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主動融入新疆能源基地布局,加快構建新型能源體系和新型電力系統。
拉長新材料產業鏈條,提升硅基、鋁基、鎂基等產品附加值,拓展“電解鋁—鋁型材—鋁制品”產業鏈和硅鋁合金深加工制造產業鏈,不斷塑造發展新優勢。
全力攻關升級裝備制造業,加快國產採棉機智能制造,以建設國內領先的航空教育研學基地、國產航空裝備試驗試飛基地、航空物流基地、飛機拆解回收循環利用創新基地、航空運輸聯動新型基地、航空配套產業基地“六大基地”為抓手,全力打造國內領先的通航產業集群。
幾番攻堅,一路耕耘,兵團產業發展能級持續提升,書寫了一份實干篤行、穩中求進的亮眼答卷。
向“新”而行 發展提“質”
新疆天鵝現代農業機械裝備有限公司攻克國產採棉機“卡脖子”技術難題,成功研發出六行自走式打包採棉機,成為兵團首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新疆大全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的新產品“N型單晶用料(多晶硅)”,填補了新疆同類產品生產空白……
與最優者對標、與最強者比拼,兵團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切實用科技創新的“關鍵變量”催生高質量發展的“最優增量”。
兵團持續打造“十大科技創新工程”,建立工業產業創新研究院、制造業創新中心,實施“2+5”重點人才計劃項目等,推動產學研聯動發展,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大力實施優質企業梯度培育工程,構建小升規、專精特新、單項冠軍、上市企業四級梯度培育體系。目前,已培育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1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3家,兵團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84家,兵團創新型企業230家,不斷激發企業創新活力。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近年來,兵團工業綠色轉型按下“加速鍵”,以科技創新為抓手,大力培育壯大綠色低碳新興產業,推動能源結構不斷優化,累計建成國家級綠色工廠22家、綠色工業園區2家,工業“含金量”“含智量”“含綠量”顯著提升。
在新疆德欣新材料有限公司廠區,余熱回收節能設備在高效運轉。這家企業對尾氣燃燒的余熱進行回收利用,為胡楊河經濟技術開發區6家企業供應工業蒸汽和熱能,實現余熱循環利用,每年可節約天然氣350萬立方米,為公司增加收入1000萬元﹔
在新疆冠農數字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通過農業大數據、物聯網、無人機遙感技術等,實時監控與追蹤田間管理、採運交售等環節,為職工群眾種地解除后顧之憂﹔
……
兵團大力推進工業領域節能減排,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加快“智改數轉網聯”進程。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讓基底更強、基本盤更穩。
70年風雨兼程,兵團新型工業化之路越走越穩、越走越寬廣。接續奮斗,努力耕耘,兵團必將繪就高質量發展新畫卷。(李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