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戈壁荒灘到美麗家園——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成立70周年發展綜述之二

從原始簡陋的地窩子到高聳挺立的高樓大廈,從寸草不生的戈壁荒灘到生機勃勃的美麗家園……
短短70年,滄桑巨變。天山南北崛起一座座兵團城市,市政功能持續完善,生態環境更加優美,職工群眾的臉上綻放出燦爛笑容。
城在林中 人在景中
“勞動的歌聲漫山遍野,勞動的熱情高又高……勞動的雙手能夠翻天地啊,戈壁灘上蓋花園。”
在那個火熱年代,《戈壁灘上蓋花園》這首歌廣為流傳,生動反映了建設初期,兵團人克服難以想象的困難,在戈壁荒灘和人煙稀少、環境惡劣的邊境沿線艱苦創業的情景。
石河子市民趙存霞的爺爺是一位老軍墾,他時常給趙存霞講這裡曾經的荒蕪與奮斗。“石河子早已不是舊時模樣,現在的她真綠真美。”趙存霞感慨地說。
這個感慨是可以眼見的青綠:在市中心,一條全長5.6公裡的明珠河穿城而過﹔在樹木林蔭道、公共綠地中,菖蒲、鳶尾、萱草、景天、玉簪等植物綻放生機。
這個感慨有數據的支撐:石河子市建成區綠地率42.3%、城市綠化覆蓋率43.1%、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5平方米。
作為“共和國軍墾第一城”,石河子在一代又一代軍墾人植綠、護綠、擴綠的堅守中,成為一座生態之城、綠色之城、花園之城,贏得了“戈壁明珠”的美譽,步入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的行列,獲首屆中國人居環境獎。
“我到過許多地方/數這個城市最年輕/它是這樣漂亮/令人一見傾心……”《年輕的城》這首詩是詩人艾青於1960年創作的,歌頌的對象正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取得偉大成就的石河子市。
如今,一座座更加年輕的城市拔地而起:五家渠市、阿拉爾市、圖木舒克市、北屯市、白楊市……本著不與民爭利的原則,這些城市都是選擇在風頭水尾的艱苦之地開拓發展。加上各師市星羅棋布的小城鎮,兵團如今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心城市為主導、一般城市為支點、城鎮群為重點、團場城鎮為節點,與地方城鎮功能互補、具有兵團特色的城鎮體系。
而“綠”是這些城市的共同特點。位於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的阿拉爾市,城市綠化覆蓋率超過40%﹔同樣坐落在沙漠邊緣的圖木舒克市,2023年大力實施綠化項目,新增公園綠地面積90余萬平方米……
70年來,兵團城市建成區綠地面積增加至9310公頃,建成區綠地率達到38.53%,位居全國前列。目前,兵團已有國家園林城市4個、自治區和兵團園林城市6個、兵團園林城鎮15個。
城在林中、房在樹中,人在景中、走在花中。當初“戈壁灘上蓋花園”的理想已變為現實,而綠色也成為兵團城市鮮明的底色。
城市更新 智慧轉型
市政基礎設施是一個城市的“毛細血管”。70年來,兵團不斷提高城鎮設施建設水平和服務能力,綜合承載能力逐年增強:城市公共供水普及率、燃氣普及率、生活污水處理率、生活垃圾處理率分別達到98.61%、98.28%、99.9%、99.3%,市政道路體系日益完善,建成城市道路1860公裡……
今年9月,兵團關於推進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設備更新工作的行動方案印發,明確分類推進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設備更新,保障城市基礎設施安全、綠色、智慧運行,推進城市高質量發展。
城市更新,猶如一座城市的新陳代謝,是城市發展的關鍵一環。
五家渠市民郇相萍受益於老舊小區改造,對生活環境的改善贊不絕口。郇相萍居住的小區以前名為憶景園,地下管網老舊、小區空間狹窄等問題曾令居民頭疼。五家渠市將青湖路街道天山南路社區下轄的憶景園小區、新港小區等多個小區合並,進行全面改造,提升居民的居住品質。2019年以來,兵團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385個,惠及居民18.4萬戶。
城市的更新不止於此。借助數字化,兵團城市向智慧城市轉型,城市建設管理從“粗放式發展”邁入“精細化管理”時代。
目前,兵團所有城市已基本建立智慧供熱、燃氣運行平台,部分城市初步建成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台等,實現了對道路、供水、供熱、環衛等設施的實時監管、動態調控。
依托5G移動通信、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城市“智慧”持續為現代化治理賦能。
可克達拉市推出政務服務、便民服務、交通出行等五大類40余項“掌上辦”事項﹔石河子市搭建市域社會治理“一網統管”平台,對接師市各部門、團場、街道(鎮)共計76個聯動部門,實現平台互聯互通、數據同步共享、業務協同辦理﹔阿拉爾市依托智慧城市管理系統,形成橫向部門廣泛聯動、縱向層級快速響應、政府社會共同參與的城市管理新格局。
“利用數字科技,我們將原來屬於兩個部門的業務,優化成一窗受理並行辦理,群眾隻需要跑一趟、到一個窗口、遞交一套資料,就可以辦理完兩筆業務。”石河子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不動產登記中心工作人員趙芳芳說。
同時,智慧養老、智慧家政等個性化服務加快進入社區,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加緊建設。智慧轉型讓城市不斷更新,持續滿足職工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生活巨變 幸福畫卷
曾住過地窩子的馬朝武是阿拉爾市老軍墾,說起城市變化,95歲的老人連連感嘆:“變化太大了!現在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樓房,用上了自來水、天然氣,家門口就有公園、學校、醫院,城市建得像花園一樣。”
70年來,城鎮化建設使兵團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發生了深刻變化,實現了從“屯墾戍邊”向“建城戍邊”的轉變,廣大干部職工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發生了明顯變化。
——以產興城,以業聚人,一大批重大項目、特色產業相繼落地,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動能,也為職工群眾就業創業提供了更多機遇。去年,兵團就業人數156.15萬人,較2012年增長33.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至40339元,首次突破4萬元。
——優質高效的衛生健康服務體系加快構建,優質醫療資源持續下沉,醫共(聯)體建設覆蓋率100%,越來越多的基層職工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到更好的醫療服務。
——形成了包括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內的具有兵團特色的完整教育體系。各級各類學校基礎設施、辦學條件發生根本改變,教育發展主要指標均高於國家平均水平。
——社會保障事業經歷了從無到有、由弱到強,從企業單位有限保障到社會保險全面保障的重大轉變。持續推進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安全規范、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堅持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在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等領域不斷發力,優化城鎮布局,加快補齊短板,增強團場連隊綜合承載能力,努力打造城鄉和諧的田園式家園。
……
從無到有,從有到優。70年,在兵團兒女的畫筆下,一座座兵團城市矗立在新疆兩大沙漠邊緣,戍守著祖國西北綿長的邊境線,一幅幅環境優美、產業興旺、人民富足的幸福畫卷徐徐展開。(張雲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