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庫車感受薩瑪瓦爾舞
頭頂7公斤重的薩瑪瓦爾(茶壺),邁著平穩洒脫的舞步,連續做著直立、轉身、下跪、旋轉、急停等舞蹈動作,一曲終了,吐爾遜·玉山和徒弟們贏得了游客的陣陣掌聲。
今年65歲的吐爾遜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薩瑪瓦爾舞傳承人。他自幼喜歡跳舞,曾在歌舞團工作,退休后一直致力於薩瑪瓦爾舞的傳承。薩瑪瓦爾是當地居民家裡使用的一種茶壺,吐爾遜和徒弟們表演的薩瑪瓦爾舞就由此道具得名。
薩瑪瓦爾舞發源於2000多年前的新疆龜茲地區,被譽為“歌舞大熊貓”,是庫車獨有的舞蹈藝術。2007年,薩瑪瓦爾舞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這種從接待賓客儀式演變而來的舞蹈,在克孜爾千佛洞第38號窟伎樂壁畫裡可找到類似的畫面。在傳承和發展中,舞者將雜技與舞蹈交融,不斷提高其觀賞性、技巧性和藝術性,逐漸轉化為極具藝術表現力的舞蹈。
已跳了40多年薩瑪瓦爾舞的吐爾遜介紹,薩瑪瓦爾舞突出表現男性力量與技巧,表演難度較大,跳時不僅要有高超的舞技,還要有過硬的雜技技藝。“從開始學時的掉壺摔碗,到現在穩健自如,我吃了很多苦,流了很多汗。”
作為此項技藝的傳承人,吐爾遜的薩瑪瓦爾舞跳得大氣又洒脫,被3名徒弟圍繞在中間的他,臉上始終帶著發自內心的微笑,精神抖擻,昂揚向上。
這幾年,吐爾遜先后去廣州、寧波、成都等地表演過薩瑪瓦爾舞,看到大家對薩瑪瓦爾舞的喜愛,他由衷地高興。
去年,以薩瑪瓦爾舞為元素編創的舞蹈《爺爺的薩瑪瓦爾》,走上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舞評獎的舞台,贏得了現場評委高度評價和觀眾的熱烈掌聲,還通過電視和網絡平台走進了大眾視野。得知這一消息后,吐爾遜帶領徒弟和孫子一連把薩瑪瓦爾舞跳了好幾遍。他說,他非常高興,希望大家能夠一起努力,讓這門瀕臨失傳的藝術得到傳承與弘揚。
最讓吐爾遜高興的是,今年夏天,從全疆各地來庫車找他學習薩瑪瓦爾舞的年輕人明顯多了。今年20歲的艾孜麥提·艾海提是阿克蘇教育學院舞蹈系的學生,暑期專程和該校音樂系的學生依力哈木江·沙吾提相約來找吐爾遜拜師學藝,經過一個假期的訓練,兩人已基本掌握了平衡能力。
“除了吃飯、睡覺,其余時間我都在練習,師傅要求很嚴格,有時一個動作要練習上千遍,隻有讓道具成為身體的一部分,才能自如地跳薩瑪瓦爾舞。”艾孜麥提說。
已帶出20多個徒弟的吐爾遜說,薩瑪瓦爾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他最大的心願是徒弟們能夠早日挑起大梁,將這門技藝傳承好,讓更多的人了解它、愛上它。(王新紅)
來源:庫車市融媒體中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