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丨跟著文物看新疆
——新疆博物館活化利用文物資源拓展文化新空間
“疆山在手中,張騫、鄭吉、班超的卡通文創橡皮來了……”前不久,新疆博物館文創“守望吧疆山”再出新成員,琳琅滿目的文物文創展區已成為參觀者走進新疆博物館后的必打卡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持續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傳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綻放新光彩,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求。
今年,新疆博物館“文物+演繹+文創創新博物館資源活化利用”獲評2023年度全國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入圍案例。此案例以《千年之語》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新空間項目為核心,配以多個主題的系列文創,讓公眾的博物館之行豐富充實,對文物價值的認知全面深入,為未來的館藏文物保護和活化利用拓展了新空間,注入了新活力。
立足文物資源 深挖文物內涵
今年暑期,新疆博物館日均接待參觀者1.5萬人次。在“博物館熱”潮流中,該館充分利用豐富的文物研究成果,通過“新疆歷史文物展”“中華史冊——新疆出土文書展”等一系列文物主題展覽,實証新疆在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中,始終與偉大祖國和中華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並多次引進故宮博物院和中國國家博物館精品文物展,呈現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兼收並蓄,呈現中華大地的歷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
先秦時期石器、漢代司禾府印、尼雅遺址出土織錦、克孜爾石窟壁畫……走入新疆博物館,參觀者能在豐厚多元的歷史文物中與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對話。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漢代織錦護臂展台旁,視頻播放著新疆博物館館長於志勇對這件國寶的全方位釋讀,歷史上中央政權對西域有效治理的往事歷歷在目。
新疆博物館的文物策展優先考慮如何讓公眾親近文物、讀懂歷史,策劃展覽、撰寫大綱、設計展陳詞之時,策展團隊會把准確、通俗、便捷放在重要位置。
新疆歷史文物展上陶器展櫃旁配套的文物拼圖游戲,總能吸引一撥撥青少年參觀者來挑戰﹔編織品文物展台旁設置了手工編織的體驗模具,觀眾按照圖解動手編織,就可以了解千年前人們是怎樣織成了衣物、背袋、鋪蓋。讓觀眾在觀展中通過動手、動腦收獲參與感,進而了解歷史史實和文物身上的故事。
“新疆博物館的數字化沉浸式體驗和互動游戲裝置,拉近了參觀者與文物的距離,延長了大家駐留的時間。”新疆博物館黨委書記何嘉說。
近兩年,新疆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和中國國家博物館合作,相繼開放了“國博廳”“故宮廳”,推出一系列古代青銅器、玉器、銅鏡、掐絲琺琅器物的展覽。
同時,新疆博物館還以“數字文物”建立完善的文物檔案系統,利用數字技術對文物進行科學採集、存儲,詳細記錄文物的來源、歷史、修復等信息,並與文物展廳關聯,為展覽展示及活化利用等提供精准數據支持。
2023年4月,新疆博物館全新的文物科技保護中心面向公眾開放,定期舉辦的開放日活動,讓該中心充分發揮了社會教育功能,引導公眾在親歷文物修復過程中,認識文物保護對傳承中華文明的現實價值。
演繹文物故事 打造沉浸式體驗
龜茲舞伎“走出”壁畫,小河公主時空“穿越”,交河故城、高昌故城、克孜爾石窟等一覽無遺。新疆博物館以館藏文物為原型,打造了《千年之語》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新空間項目,精彩呈現古代生活在西域和中原地區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經歷,從文物活化舞台劇拓展到新疆文物古跡一站游、全景科普服務觀眾,共3個部分。
文物活化舞台劇將龜茲壁畫、箜篌、“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臂等文物及背后的故事,與舞台表演相結合,形成一幕幕精彩的歷史畫面。
全景科普服務觀眾的環節,以虛擬互動為抓手,讓文物“走”出展櫃,成為可親近、可觸摸的互動伙伴,參觀者可以親自動手進行“陳列布展”或“修復文物”。
新疆文物古跡一站游以全景技術虛擬展示各類歷史文物古跡,將可移動與不可移動文物有機融合、相互印証,打造“一站式”暢游新疆歷史古跡的奇妙之旅。
“音樂、畫面、燈光,故事的演繹與歌舞的呈現,讓舞台劇以藝術的形式建立文物與觀眾的連接,在觀眾身臨其境觀賞、互動的時候,文物也以‘活著’的形象走進人們的心中。”甘肅省博物館工作人員廖凡星說。
研發主題文創 巧妙走進生活
《自治區“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提出,鼓勵各級博物館、各類文化企業依托豐富的文物資源開發兼具藝術性與實用性、能夠適應現代生活需要、符合市場消費需求的文化創意產品。
為更好地共享博物館資源、讓文物活起來,新疆博物館注重讓文物“走”出博物館,以多元豐富的文創產品實現把“文物”帶回家。
以龜茲壁畫為原型的“天宮市集”系列、以唐代仕女俑及新疆自然湖泊為靈感來源的“綺夢疆湖”系列、以“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臂為原型的“五星出東方”系列及以守衛新疆的歷史人物為創意源泉的“守望吧疆山”系列、與全國多家博物館攜手舉辦的“金鱗開運”漢代龍紋金帶扣系列文創推廣活動……這些文創產品讓觀眾在逛完展廳、參加完沉浸式體驗之后還能找到那些有情感、有記憶點的文物形象。
“我們的文創產品注重實用性、觀賞性和紀念價值,並堅持在藝術性和精美度上下功夫,追求對文物故事及標志元素的挖掘及精准使用,以文物為源、以文創為形,講述中華大地精彩的故事。”新疆博物館文創部主任關懿說,讓文創積極融入城市生活是創作生產的目標,要讓它們成為文化遺產的推介者。
博物館是一所大學校,新疆博物館裡的“課堂”也越來越豐富、熱鬧。
詩詞、書法、編織、拓印、繪畫……從元旦到國慶,從立春到冬至,從清明到重陽,新疆博物館基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舉辦的各類節氣、節日主題社教活動,在經年積累下,收獲了一批批忠實的參與者。
新疆博物館社教部副主任張蕾介紹,在各類主題文物展舉辦期間,新疆博物館還設置了系列社教課堂,由專家為觀眾講述文物的歷史、變化發展以及與現代的關聯,這是“識得文物”的必修課。
今年的國際博物館日,新疆博物館舉辦“我在博物館裡畫文物”活動,以館藏文物為原型,征集主題繪畫作品,用大眾視角展現文物的故事和價值。
承擔公共文化服務重要功能的新疆博物館,在多元化、復合化的發展要求中,正從傳統的文物收藏展示發展為集展覽、科研、交流、社教等功能於一身的博物館綜合體。何嘉表示:“我們將以全方位、多角度有效傳播留存在新疆大地上的文化遺產價值為目標,持續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滿足公眾精神文化需求,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疆實踐提供精神力量。”(銀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