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從地窩子到樓房別墅 四代房見証70年生活之變

2024年09月22日10:32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9月中旬,三五九旅屯墾紀念館雖然還在改造升級中,但仍有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到此參觀。這座位於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的紀念館,展陳細節處處在講述動人心魄的奮斗故事。

“地窩子的頂幾乎和地平線持平,隻有煙囪露出頭。到了飯點,此起彼伏的炊煙從地上冒起,才會知道這下面竟然有人居住。”來自廣東惠州的張治紅向老同學介紹。

記者走進地窩子復原模型,裡面空間狹小,伸手即可摸到頂部,頂部有一個木質通風天窗。

“一般的地窩子沒有天窗,通風條件不好,屋內會很悶。你看這個不僅有天窗,還有結實的雙人床,這應該是當時豪華版的地窩子模型,它可能是用來當婚房的。”張治紅說。

張治紅在湖南出生,她小時候常常聽母親講起“八千湘女上天山”的故事。2019年,她剛退休就迫不及待來到阿拉爾市,在三五九旅屯墾紀念館,館內展陳的珍貴史料無一不震撼著她。

今年9月初,張治紅就開始謀劃,邀請自己高中同學易萍和羅成育,帶他們來感受當年先輩們的艱苦奮斗史。來到三五九旅屯墾紀念館,張治紅一邊給好友講述兵團的屯墾歷史,一邊端詳著新增的歷史物件和展板內容。

看到3位老人對房屋變遷的展示如此感興趣,三五九旅屯墾紀念館銀發講解員武琳琳主動上前,用自己親身經歷和他們拉起家常。

“這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出現的土坯房,也是第二代住房。這個時候,我們終於有了自己獨立居住的空間。”武琳琳告訴張治紅一行。

那時候,兵團的生產生活環境已經有所改善,居住條件也從地下來到了地上。土坯房內空間比地窩子寬敞明亮了許多,雖然不大,但擺放了桌子、椅子、衣櫃、櫥櫃等家具。

“想當年,土灶裡的柴火燃燒著,鍋裡熱氣騰騰,彌漫著食物的香味,我做好飯菜等待著父母收工回來。”武琳琳回憶道。

1958年,為了解決塔裡木河南岸新開墾土地的灌溉問題,兵團黨委研究決定開挖大渠。最后王世卿、王華玲、趙桂榮、郭桂榮、趙愛蓮,這“塔河五姑娘”每人每日比男性定額多運送60余立方米沙土,被授予“穆桂英小組”稱號。

三五九旅屯墾紀念館為了進一步講好兵團故事,先后培訓了10余名銀發講解員志願者。武琳琳因為是“塔河五姑娘”之一趙桂榮的女兒,很榮幸成為銀發講解員志願者。

“我們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住進了第三代住房——黃磚房,房屋空間更大了,家家戶戶有了彩色電視機,‘三轉一響一咔嚓’在當時也算是家庭標配了。”武琳琳開心地說,“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家周圍悄然涌現出了第四代住房——樓房,又過了10年,別墅也出現了。”

來自湖南岳陽的游客易萍告訴記者:“從簡陋的地窩子到現代新居,三五九旅屯墾紀念館展示的房屋變遷,是兵團發展的見証。”

“紀念館內近10個展區,都在講述動人的故事。”三五九旅屯墾紀念館講解員李璐說,“每年都有大批參觀者慕名來到這裡,很多參觀者告訴我,了解軍墾戰士在塔裡木盆地屯墾戍邊的歷史,就是一次心靈的洗禮。”

記者了解到,三五九旅屯墾紀念館於2009年建成開館,截至目前已累計接待游客440余萬人次。(陳疆林)

(責編:李龍、韓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