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榮兵團·新時代新征程丨新疆阿拉爾:海魚“安家”沙漠 鹽鹼地變致富地
在離海最遠的地方養海鮮,是種什麼體驗?放在以前是天方夜譚,如今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已成為現實。
塔克拉瑪干沙漠西北邊緣,因塔裡木河南岸團鎮每年排放7600萬方壓鹼水匯集成河,形成面積達4300余畝的鹽鹼水域。
航拍十四團水產養殖基地。一師阿拉爾市黨委宣傳部供圖
“2023年,我們通過招商引資引入水產企業發展鹽鹼水水產養殖,試驗養殖鱸魚、南美白對蝦等,實現水產養殖從無到有。”十四團農發中心工作人員曹靜潔說。
致富帶頭人彭仁凱是阿拉爾市十四團隴達水產養殖農民合作社負責人,他從鹽鹼水裡摸索出溫室大棚“海鮮陸養”模式,養殖的南美白對蝦供不應求,這兩年年產量達30余噸。
隴達水產養殖農民合作社養殖的南美白對蝦。人民網記者 楊睿攝
成功沒有讓彭仁凱停止腳步,養殖的海鮮種類能不能再多一點?
“這幾年,有七八批技術員來到合作社攻克石斑魚的養殖,都沒有成功。”隴達水產養殖農民合作社技術負責人黃光道出養殖的困難。
這個難題在浙江援疆的助力下,迎來了轉機。2023年9月以來,浙江先后組織兩批援疆科技特派團來疆開展科技幫扶。來自浙江大學、浙江工業大學、浙江理工大學等高校院所不同技術領域的科技特派員,通過“一人一企一業”“一團一中心一特色鏈”模式,為當地產業發展注入了科技創新生產力。
首批援疆科技特派員、浙江大學動物科學學院水產養殖學科教授舒妙安研發出“鹽鹼水的‘類海水’調控技術”,為隴達水產養殖農民合作社成功養殖石斑魚指明了方向。
“全國各地的鹽鹼水都不一樣,首先是把成分搞清楚,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為海魚模擬出海水生長環境,這是關鍵。”舒妙安介紹。
隴達水產養殖農民合作社養殖的珍珠龍膽石斑魚。人民網記者 楊睿攝
2024年5月,首批2000多尾珍珠龍膽石斑魚魚苗歷經20多個小時,從海南空運至阿拉爾,在合作社“安家”。“今年是試養,進的魚苗在80克左右,再過1到2個月,我們的石斑魚就可以上市銷售了。”黃光說。
珍珠龍膽石斑魚的試養成功,讓彭仁凱又生出了新的想法,他明年准備接著嘗試金鯧魚、東星斑等海魚的養殖,讓合作社15個大棚都“住滿”海鮮。
同時,浙江省台州市援疆指揮部將持續加大對鹽鹼水養殖產業的支持力度,著力將鹽鹼地變成增收致富地。
隴達水產養殖農民合作社的海鮮養殖大棚。人民網記者 楊睿攝
舒妙安坦言,新疆的鹽鹼地約佔全國三分之一,開展海鮮工廠化養殖潛力很大。農產品中,水產品的經濟價值相對較高,既讓當地老百姓在家門口吃上活海鮮,又能為養殖戶增收,還能充分開發利用鹽鹼地資源。
“成功養殖只是第一步,未來還有很長的路,我們希望能夠把新疆打造成我國重要的海鮮養殖基地。”舒妙安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