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繁榮兵團·新時代新征程丨新疆五家渠:給農業生產裝上“數字大腦”

2024年09月15日11:30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秋日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五家渠市,沃野織錦,碩果滿枝。日前,記者來到第六師共青團農場智慧農業基地,朵朵棉花吐白絮,可謂是“千畝棉田一展平,萬畝棉田一顏色”。

棉花的良好長勢得益於共青團農場農業科技的“硬核”支撐。2021年7月,共青團農場被農業農村部命名為“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共建先行縣”。最新數據顯示,共青團農場農業新技術科技轉化率達66%,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98%,主要農作物高效節水技術覆蓋率達100%。

抵達農場基地,大片棉田映入眼帘,等待著機械收割。據悉,該基地選用的棉花品種為金墾1565、金墾1775,均為早熟非轉基因常規陸地棉。

棉田中的農情智慧監測站。人民網 李龍攝

在基地裡,虫情測報燈、苗情攝像頭、土壤墒情監測站、氣象站、智能水肥一體機等有序分布。矗立在中央的環境監測站實時更新著氣象、光照、土壤、水分等信息,而這些數據在田頭的中控室內一覽無遺。

“棉花從種到收進行實時監測,使用手機就可以看到各個時間段的生長情況。”共青團農場農業和林業草原中心高級農藝師劉文江介紹說,智能設備的使用讓田間管理更方便,預計一畝地單產在500公斤左右。同時,我們採用兵團自主研發的天鵝採棉機,採進率可達95%以上。

按照“缺什麼補什麼”原則,智慧施肥讓棉田自動吃上“營養餐”。人民網 李龍攝

過去用無人機給棉花打藥時,需要多名地勤人員配合。如今,共青團農場的農田已用上了具備自動巡航功能的無人機,新款無人機在定點后能精准均勻地噴洒農藥於棉株之上,提高了作業效率。當加載的農藥用完時,無人機還能自動對位置進行標記,待補充后,又准確無誤地返回至標記位置繼續完成打藥作業。

第六師五家渠市以“智慧農業”為抓手,與新疆准噶爾棉麻有限公司合作建立智慧農業系統。該公司推動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在棉花土壤墒情、苗情、長勢、病虫害、勻水勻肥、產量監測等方面應用,最大程度降低成本,預計節水14%,節肥10%,節省人工50%,增產8%至13%。

工作人員操作並介紹智能水肥一體機。人民網 李龍攝

記者在智慧農業基地旁的泵房中看到,通過第六師數字農業管理系統即可查看棉花情況,使用水肥一體機控制施肥配比。此外,職工還積極實施秸稈還田,將農田中的秸稈轉化為有機肥料,豐富土壤養分。

過去的採棉機隻能打出散花,后期還需要人工裝車,而現在,共青團農場採用的新式的採棉機會將棉花直接打包。

棉花長勢良好,靜待豐收。人民網 李龍攝

在抓好棉花和糧食作物種植的同時,共青團農場還推動水產養殖業的發展,打造了與魚菜共生的生態農業新模式。

記者走進新疆新途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農業產業園,隻見一座座現代化智能溫室大棚依次排開。養殖區內有二十多座四、五米寬的大魚池,池水順著邊沿不停地循環轉動,底部則有許多管道與外部的循環水池連接,水池的另一側,有管道與旁邊的蔬菜大棚連接。

“我們種植的番茄苗住的是連棟設施大棚,喝的是養魚的尾水,吃的是有機肥,長出的是綠色有機番茄,給予消費者更優質的選擇。”新疆新途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薛新偉說。

據了解,這種種養循環模式是將養魚的水經過微生物分解處理后,變成自帶有機肥的“營養液”供給蔬菜,蔬菜的根系在吸收水中養分的同時,可淨化水體,干淨的水體回流到魚池供魚生長,最終達到“養魚不換水,種菜不用肥”的目的。

通過漁業養殖用水與果蔬種植業循環利用,打造種養結合循環農業。人民網 李龍攝

該公司採用了室內高密度循環水養殖模式,節水率高達90%以上。2024年,投資200萬元新建設施大棚2座,實現冬季也能種植生產。

於細微處見真章。近年來,共青團農場推動智慧農業與綠色發展共融共生,下足了“繡花”功夫。

(責編:李龍、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