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新疆發布8個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典型案例

2024年09月13日14:46 |
小字號

近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自然資源廳陸續發布8個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典型案例,展示新疆在荒漠化治理、森林草原修復、河湖濕地治理等方面的做法與成效,集中反映“十三五”以來新疆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路徑。

案例一:《昔日污水匯集地,今朝白鷺立清灘——克拉瑪依市古海濕地公園生態修復實踐》

古海,位於克拉瑪依市主城區南部,為雨水、生活污水匯集處,因採礦造成土地損毀、植被破壞、生態退化。2012年,該市啟動古海濕地生態綜合治理工程,治理廢棄工礦地、再生水儲存回用、蓄水植綠……如今,古海濕地公園內分布的大小水域被蘆葦、紅柳等灌叢包圍,形成獨特城市生態景觀風貌。

案例二:《荒原變林海,碧水繞沙丘——阿克蘇艾西曼區域生態修復及荒漠化治理項目》

作為阿克蘇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組成部分,創新利用非常規水對防護林進行灌溉,置換阿克蘇河水補充艾西曼湖,建設防滲渠、推行節水灌溉。完工后,艾西曼湖水位平均上漲30厘米,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不斷加強,生物多樣性逐步恢復,林草植被覆蓋面積增加2200公頃。

案例三:《咸水利用有新路,戈壁灘上綠意濃——哈密大南湖高鹽漬區高鹽礦井水綠化造林實踐》

近年來,企業與科研院所合作,在哈密大南湖五號煤礦礦區探索高礦化度礦井水灌溉生態植被關鍵技術,替代淡水並提升水資源綜合利用率,改善周邊植被覆蓋,增強防風固沙作用,具有重要理論實踐和應用價值。

案例四:《荒土坡的涅槃重生——阿克蘇溫宿縣環城坎坡生態修復實踐》

溫宿縣環城坎坡生態修復項目是阿克蘇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的組成部分,通過對環城坎坡局部削坡、平整,建成溫宿縣城東北側的生態林廊道。昔日光禿禿、起風揚沙塵的荒坡,如今變成了一眼望不到邊的森林公園。

案例五:《守護荒漠家園,重現旱域生靈天堂——卡拉麥裡野生動物保護實踐》

地處天山與阿爾泰山之間的卡拉麥裡山有蹄類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是珍稀有蹄類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繁衍區域。隨著礦產勘查開發,生態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擾和破壞。當地先后採取石油開採退出、水源地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等措施,保護區內野生動物棲息地不斷擴大、種群數量持續恢復。

案例六:《絲路沙漠林,塔河生態源——塔裡木河上游胡楊林撫育更新項目》

塔裡木河是我國最長的內陸河。上世紀50年代以來,過度開發及不合理利用,使流域地下水位下降,生物多樣性和防風固沙服務功能減弱,土地沙化問題多發。2021年以來,當地採取撫育間伐、疏林補植、引水漫灌等措施,撫育更新胡楊林39萬畝以上,有效保護和改善林分結構與質量,提升林區水分涵養、生物多樣性功能,逐年提高胡楊林自然修復能力。

案例七:《退牧還草得碳匯,綠染北疆滿目新——阿勒泰地區布爾津縣草原生態修復治理項目》

近年來,布爾津縣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和環境整治力度,推動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走出了一條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和諧相處、共生共贏的綠色發展之路。該縣2019年被評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2023年完成國內首單草原碳匯交易。

案例八:《沙漠植樹添新綠,防風固沙筑屏障——喀什麥蓋提縣百萬畝防風固沙生態林建設工程》

麥蓋提縣位於塔克拉瑪干沙漠西南緣,是全國唯一嵌入沙漠的縣,沙漠佔全縣面積90%以上,生態環境十分脆弱。2012年以來,該縣實施百萬畝防風固沙生態林建設工程,累計定植新疆楊、胡楊、沙棗、紅柳、文冠果、梭梭等生態和經濟林46.6萬畝,實現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鎖邊122千米。

來源:新疆自然資源

(責編:韓婷、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