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能從歷史中認識可敬可愛的新疆
——導演組談《新疆抗戰啟示錄》
“應該讓更多人知道在抗日戰爭期間,新疆各族人民在祖國的大后方,如何傾盡全力為救亡圖存的正義之戰提供堅強保障。”從5年前著手拍攝人文歷史紀錄片《新疆抗戰啟示錄》開始,總導演王淳華和團隊一直抱著這樣的信念行進,他們期待每個人都能從歷史中認識可敬可愛的新疆。
2019年,在北京市委宣傳部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的組織指導下,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揮部和北京廣播電視台攜手啟動了《新疆抗戰啟示錄》攝制工作。
臨近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北京衛視從8月12日起連續4天播出這部紀錄片。
帶著“認知空白”到新疆找故事
接到攝制任務時,王淳華和團隊成員有點兒疑惑:新疆離當時的戰場很遠啊,是如何參與抗戰的呢?於是,帶著對一段歷史的認知空白和好奇,他們來到新疆尋找答案。
田野調查是王淳華最重視的創作環節。這一次,面對如此遼闊的新疆,如此宏大的題材,她決定要在資料查找、專家採訪和實地考察上花夠時間,實現“在熟悉中尋找陌生、在陌生中尋找新意、在新意中尋找獨家”的目標。
1937年7月抗戰全面爆發后,新疆所處的地理位置使它成為中國全面抗戰的大后方、國際援華的重要大通道,新疆各族民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號召下,投身建設抗戰大后方、開展抗日募捐活動,並全力確保國際援華交通線的暢通,盡心竭力支援抗戰一線。
“無論有多麼豐富的紀錄片拍攝經驗,不真正走到故事的發生地,心裡是沒有底的。”王淳華和團隊帶著對新疆參與抗戰這段歷史的敬畏之心,走過了每一處計劃拍攝地點和資料提供機構。
達坂城華橋、果子溝老公路、巴克圖口岸、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紀念館、中蘇民航飛行員培訓教導總隊舊址、林基路大壩、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進疆紀念館、葉城新藏公路起始點、新疆檔案館……隨著腳步遷移,漸漸地,攝制團隊理清了講好這個故事的脈絡。
《大覺醒》《大通道》《大后方》《大熔爐》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成形的。為什麼先有《大覺醒》?他們認為覺醒是基礎。
“新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和維系,與中國共產黨人在新疆的早期革命活動緊密相關,發展經濟、改善民生、興辦教育的過程,讓各族民眾的生活和思想都發生了積極變化,對中華民族命運與共的認知,對各民族團結凝聚的重視,讓愛國主義精神沁入每個人心底。”分集導演盛媛說,這也是創作團隊設置《大覺醒》的原因,就是要從根本上展示出新疆各族民眾傾力支援抗戰的內在動力。
王淳華認為,在這個基礎上,才能更有力地去講打通國際援華大通道、全民抗日募捐等更多的故事。
“歷史場景復原演繹”填補視覺空白
修路的各族民眾在山谷裡揮汗如雨,一鍬一鎬筑出打通運輸命脈的道路,塵土飛揚間可見一張張年輕俊朗的面孔……在《大通道》中,有這樣一組生動的“歷史場景復原演繹”畫面,是紀錄片中的一抹亮色。
全面抗戰爆發當月,新疆便開始了艱難的筑路工程,將橫貫東西的“哈密—迪化—伊犁公路”進行延伸,向東由哈密延伸至星星峽,與甘肅境內的西北公路銜接,向西延伸至位於中蘇邊境的新疆霍爾果斯,保障援華物資從蘇聯經中國新疆到甘肅的通道暢通。
據記載,這次筑路工程發動了50多萬民眾參與,而當時新疆的總人口才400萬左右。建成后,大量的飛機、坦克、大炮、槍彈、藥品等都通過這條路運往抗戰前線。為保障這條路的暢通,當時的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做了大量工作,動員各族民眾參與修筑和養護工作,還在公路接待站和臨時航空站服務運輸人員。
據統計,從1937年到1941年,中國抗日戰場上80%的國際援華物資來源於蘇聯,其中90%以上經新疆運送。
“當我們從海量的資料裡看到各族民眾在險峻的果子溝裡不分晝夜、不懼風雪修路,很多人因此永遠倒下時,震驚、酸楚、欽佩各種情緒都涌了出來,但非常可惜的是找不到任何關於這個場面的圖片或影像。”王淳華感嘆,為了提升全片影像質感和藝術感染力,他們在新疆選了幾十位專業演員和表演專業學生做復原演繹,讓逝去的英雄在今天的影像中鮮活起來。
《伊犁地方志》原主編賴洪波曾研究過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民歌,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馬車夫之歌》頌揚的就是為修這條大通道而鞠躬盡瘁的人,他說:“一件能被唱進歌曲裡的事,可見它的影響之大,入人心之深。”
“拍攝中,對歷史知識空白的填補,一次次刷新著我們對新疆的認知。地理位置上它真的很遠,但在精神世界裡,它始終緊貼著祖國的心房。”分集導演佟塵感慨,翻越喀喇昆侖山運送援華物資的各族青年馱工隊,為支援抗日前線捐獻家產去購買飛機槍炮的愛國商人,捐糧捐被捐衣褲和鞋襪的老弱婦孺,要把兒子送上前線保家衛國的貧苦農民……這些直擊內心的事跡推動著他們不斷去升華這部作品。
“參與抗戰的過程,真切體現著新疆各族人民始終擁有強烈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願意用生命維護祖國統一、捍衛民族尊嚴。”王淳華說。
為建設新疆奔走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在新疆日報報史館拍攝時,攝制團隊成員被抗戰期間《新疆日報》上對“中華民族”這一概念的一句描述觸動,至今難忘:中華民族自有一種民族的生命力,內在而且長存,使他屹立於宇宙間而不磨滅,不單是外來的侵略,便是無數的天災人禍也皆抵抗過了……
果子溝老公路的上方,特大斜拉果子溝大橋在山谷間蜿蜒﹔達坂城華橋旁的高速公路上車輛飛馳﹔承擔連通中外運輸重任百余年的霍爾果斯口岸,火車、汽車往來繁忙,已有了第六代國門﹔曾經訓練抗日軍事干部的新兵營今天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舊址二層黃樓旁,已經建成了全新的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紀念館。
“啟示錄關注的不僅是過往,還有今天,我們在片中設置了很多呈現新疆今昔對比的內容,大家會看到很多變與不變。”王淳華說,變,是經濟的繁榮,文明的進步,百姓生活的巨變﹔不變的是,生活和工作在這片熱土上的人充滿扎根沃土的執著之態、向陽而生的青春之力。
在新疆大學,在庫車林基路大壩,在巴楚紅海,在烏魯木齊市第八中學……王淳華和伙伴們一步步認識著90多年前那些帶著理想與光華相繼奔赴祖國西陲的人,俞秀鬆、陳潭秋、毛澤民、林基路、李雲揚、朱旦華……而與此同時,無論走到天山南北任何地方,都會有當地的干部、來自全國各地的援疆干部、西部計劃志願者協助攝制團隊的工作,“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那種不變——為建設新疆奔走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王淳華說,這次拍攝之旅讓她真切體驗到了新疆的豐饒與厚重,她渴望去記錄、保存、重溫那些屬於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銀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