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國產採棉機裡的農業智慧與力量

2024年08月15日09:43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8月13日,工作人員在新疆缽施然智能農機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組裝採棉機。該公司以採棉機為核心產品,是國產採棉機的龍頭企業,也是新疆棉花產業鏈最大的裝備制造企業,其三行、六行採棉機自主知識產權填補了國產採棉機的空白,打破該類產品被國外進口機型長期壟斷的局面。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鄒懿攝

過去,1名拾花工1個採棉季要連續拾花60天,1天可採幾十公斤棉花。如今,1台六行自走式採棉機採摘、壓縮、打包一氣呵成,15分鐘就“吐”出“大金蛋”,1天可採500畝棉花,相當於900人至1000人採摘1天。採棉機採淨率高達96%以上,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各種專利223項,其中發明專利45項……

這就是新疆缽施然智能農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缽施然公司”),一家集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為一體的現代化智能農機制造高新技術企業,新疆棉花產業鏈最大的裝備制造企業。

8月13日,2024自治區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採訪團走進位於烏蘇市的缽施然公司,隻見該公司展覽大廳內,涂有一身“中國紅”的三行自走式採棉機、懸挂施肥播種機、折疊式聯合整地機、液壓翻轉調幅犁等一字排開﹔組裝車間內,機械臂按規程移動,組裝採棉機像搭積木一般。

“缽施然公司研發的產品操作簡單、性價比高,是贏得國內外市場青睞的最大優勢。目前,產品除銷往甘肅、內蒙古等地外,還遠銷國際市場,優勢的秘訣在於科技創新。”缽施然公司人事行政經理巫漢林言語中透著自豪。

作為全國最大的棉花產區,新疆從二十世紀90年代開始就啟動了採棉機研制工作,但始終未能攻破核心技術,多功能採棉機多年來依靠國外進口,價格昂貴,於是缽施然公司便有了自主研發多功能、高效率採棉機的想法。

2009年,缽施然公司作為浙江援疆企業,在烏蘇市投資建廠。從最初的牽引式到眼下的自走式,從三行到六行,從箱式到圓捆打包……十幾年的精耕細作,缽施然公司在國產採棉機市場中遙遙領先,成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其生產的三行圓捆打包採棉機實現了國產該領域零的突破,六行機也達到國際水平。2023年公司產值達4.98億元,市場佔有率達42.14%。

“一台採棉機有3600個零部件,精密組裝環節尤為重要。”缽施然公司自制中心總監張孔新介紹,2023年,公司通過改擴建項目引進2條採棉機零部件生產線,引進數字化加工設備,如折彎機器人、焊接機器人、數控中心加工車床等,成為企業智能化、數字化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引擎,實現採棉機零部件70%自制,本地生產本地組裝,大大節約了運輸成本。

“此外,因採棉機各工作元件之間參數配合合理,使得採棉機採淨率高、採摘下來的籽棉品質好,非常接近人工採棉的品質。”張孔新說。

走進烏蘇市頭台鄉汪家庄子村農機大院,院內停放的採棉機格外醒目。2021年,汪家庄子村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並經過“四議兩公開”,與缽施然公司對接,以按揭的方式購買了2台三行自走式採棉機,滿足村民採棉需求的同時,開展勞務創收,壯大村集體經濟。“採棉機由村集體投資、運營,以去年採摘季市場價格為例,採摘1畝棉花收費160元,比市場價格低20元,累計為村民節約採棉費用32萬元。”汪家庄子村黨支部書記康春光說。

今年,汪家庄子村與缽施然公司簽訂協議,將1座廠房租賃給缽施然公司,建成農機維修、保養、售后服務中心,為棉農提供更加便捷、周到的服務。

“目前,公司在烏魯木齊市、烏蘇市、沙雅縣、阿拉爾市建立了四大生產基地,建成售后服務網點10個,計劃到2025年建成26個售后服務網點,實現整個南北疆銷售服務全覆蓋。”巫漢林說。

在50余名研發人員的共同努力下,缽施然公司圍繞棉花生產全過程,研發生產了從犁地到播種、從田管到採收、從秸稈還田到殘膜回收的六個系列13種農機。

眼下,缽施然公司仍在挑戰一個個技術難題。“接下來,蘋果、香梨、紅棗採摘機的研發已經成熟,此外,針對普通農戶,我們也研發了小型採棉機,在農業其他領域的農機需求上積極探索。”缽施然公司二手農機整裝部經理高飛說。(拍熱扎提·阿不都熱依達)

(責編:陳新輝、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