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師:“黃色沙漠”向“綠洲銀行”蛻變
近日,在位於二師三十八團的鐵門關市老戰友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梭梭接種肉蓯蓉地裡,20余名職工群眾正在進行澆水、除草等工作。
三十八團位於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這裡曾經漫天黃沙,被稱為中國沙塵暴高發地區。三十八團干部職工對治沙進行探索和實踐,終於在亙古荒原栽植上了梭梭、紅棗樹等適合當地生長的樹苗,團場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善,也為職工群眾帶來了致富機遇。
梭梭林下接種的肉蓯蓉更是成為這裡的“金果果”。據悉,肉蓯蓉是一種寄生在梭梭根部的植物,素有“沙漠人參”之美譽,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
“梭梭接種肉蓯蓉既改善了沙漠生態,擋住了風沙,又讓大家有了穩定收入,是治沙又致富的好產業。肉蓯蓉畝收入800元至1000元,發展前景非常好。”鐵門關市老戰友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從銀說。
張從銀還有一個身份,就是和田地區於田縣皖新中凱肉蓯蓉生物有限責任公司的總經理,公司將採收的肉蓯蓉進行粗加工后,出售到全國各地甚至遠銷國外。該公司自2019年開始在三十八團種植梭梭接種肉蓯蓉,在團黨委的支持下,種植了2000余畝地。該公司員工、三十八團種植戶劉志勇說:“團裡平整了土地,鋪設好了水管等設施,每畝地還給500元的補貼。去年我們採用傳統種植方式種植的肉蓯蓉收入600余萬元,今年總結種植經驗,採用機械精量播種,預計畝產能達到600公斤,收入能有1000余萬元。”
與此同時,該公司還會收購團場職工種植的肉蓯蓉,讓職工群眾不愁銷路。三十八團種植戶苗新合說:“我去年種植了60畝肉蓯蓉,全被於田縣皖新中凱肉蓯蓉生物有限責任公司收購了,收入有10余萬元。”
位於塔克拉瑪干與庫木塔格兩大沙漠夾縫之間的三十四團,也抓住肉蓯蓉發展機遇,利用梭梭、四翅濱藜、肉蓯蓉的生物特性和地理資源優勢,加大梭梭、四翅濱藜接種肉蓯蓉種植面積,發展肉蓯蓉產業,實現“以林養林”生態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截至2023年,三十四團梭梭種植面積2.2萬畝,已經接種肉蓯蓉8500畝,肉蓯蓉畝產100公斤至150公斤,成為目前二師鐵門關市梭梭接種肉蓯蓉最大的生產區。
“下一步,我們計劃將梭梭接種肉蓯蓉面積擴大到5萬畝,根據目前市場需求,預計年經濟效益可達1.5億元。”三十四團農業林業草原和生態保護中心工作人員頡彥林說。
在二師鐵門關市,肉蓯蓉等沙生產業的發展如同一股強勁的春風,吹綠了沙漠邊緣,為職工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也為生態環境的改善作出了巨大貢獻。(魏懷娟)
來源:第二師鐵門關市融媒體中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