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新疆風光美人情美物產美——訪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蒙曼

2024年07月24日10:09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從《百家講壇》到《中國成語大會》,從《中國詩詞大會》到《典籍裡的中國》,她引經據典、妙語連珠,令不少觀眾沉醉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之中,她就是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蒙曼。

7月18日—24日,“道中華”邊疆行2024特別活動——“曼行國道·219”一行走進新疆喀什地區,蒙曼率團隊在葉城縣烈士陵園、柯克亞油田一井、喀什古城、塔莎古道、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等地探訪祖國邊陲的大美風光,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宣傳各民族團結奮斗進行現代化建設的生動畫面。

7月22日,記者專訪了蒙曼,聽她講述新疆國道之行中見証的各民族和諧相處、共同發展的故事。

記者:中國有許多國道,為何選擇行走219國道?對於這條國道,新疆段有著怎樣的意義?

蒙曼:這次活動是國家民委2024年重點文化傳播項目。其實,在上世紀50年代,國家民委和中央民族大學就曾有過一次壯舉,當時我們的前輩騎著馬和駱駝翻越崇山峻嶺,完成了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先后參與的科研人員達1700人之多,足跡遍及19個省和自治區。這場民族大調查與稍早開展的民族識別工作,為此后國家民族政策的制定和決策奠定了基礎。

70年過去了,中華大地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工作讓邊疆民族地區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我們想看看這個變化是什麼,因為國家未來還會有新政策新措施,這要建立在新時代風貌的基礎之上。所以我們策劃了這次行走,希望接過先輩的旗幟,沿著新貫通的公路,做一次新時代的邊疆民族社會歷史調查,把邊疆民族的全新面貌記錄下來、傳播出去。

219國道北起新疆喀納斯,南至廣西東興市,經新疆、西藏、雲南、廣西,全程10065公裡,是我國裡程最長的國道。這條道路意義太偉大了,它不僅是一條經濟往來的通道,也是一條固邊興邊之路和民族團結之路。

我看到,這條道路給新疆各族人民帶來的變化太大了。沿著這條道路修了好多的支線道路,這些支線道路就像毛細血管一樣滲透到了祖國的每一個角落,哪怕是最遠的邊陲。行此萬裡路,也是見証新時代中國固邊興邊、民族團結走過的奮進征程,我想這就是此行最大的收獲。

記者:這次活動的主題是“行走大美邊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大美新疆體現在哪些方面?

蒙曼:新疆段在219國道上全長3216公裡,沿途春有萬花草甸,夏有群山雲海,金秋層林盡染,寒冬冰雪霧凇,同時也是從游牧文化到綠洲文明的大縱貫、絲綢之路歷史文化的大融合。

這條道路帶著我們領略了大美新疆的風光美,這一路風景每一幀都是一幅圖片,可以飽覽塔莎古道、慕士塔格峰等奇觀,堪稱景觀盛宴。

其次是人情美。我們在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去了戍邊老人家裡,老爺爺傾其所有,拿出了馕、酸奶、馓子等招待我們,還非要給我們宰羊,說:“你怎麼可以走?你走了我就生氣了。”當然,最終我們因為種種原因沒辦法在老爺爺家裡吃羊肉,但那種熱情讓我印象深刻。

最后,當然少不了物產美。在新疆,好吃的太多了,拉條子、烤包子、羊肉串、抓飯……這些美食讓我忍不住大快朵頤。在葉城縣夜市、喀什古城,老百姓隨時唱歌跳舞,這樣的姿態可能是新疆最美的樣子。比風景更雋永的,是沿途的煙火人間。

記者:有人說219國道也是一條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通道。在喀什,您深入沿線村落、古道、博物館等地探訪採訪、考察交流,見証了哪些難忘故事?

蒙曼:我們此行從廣西東興出發,沿著廣西、雲南、西藏,向新疆進發,這裡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通道,歷史上有多少人在這條道路上往來穿梭、有多少故事被淹沒在歷史長河中。比如我們去的瓦罕走廊,它曾經目睹了張騫回國、法顯西行、玄奘東歸、高仙芝大軍遠征小勃律,以及馬可·波羅由此前往中國……也為古絲綢之路沿線民眾文明交流和文化互鑒作出了貢獻。

正是一代又一代杰出使者的前赴后繼,古絲綢之路雖幾經興衰卻總能再次煥發新生。而在眾多身影中,還有一群商隊不能忽視——粟特商隊。歷史上,粟特人以善於經商而聞名,他們以商隊的形式東來,在宜商、宜居的地方建立聚落,逐漸融合了其他民族。

在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我們看到了深目高鼻、有著雄鷹一樣舞姿的塔吉克族群眾,不免去追想他們的歷史,那是各民族比鄰而居、互相影響、民族融合的結果,民族風貌多姿多彩就是這條道路上最美的風景。

就像我們去的那位戍邊老人家裡,我說“您的家太漂亮了”,他說“我家混合著3個民族的元素,有漢族元素,有維吾爾族元素,也有塔吉克族元素”,我們一看確實如此。

新疆曾是古絲綢之路樞紐,在這裡,你也會看到佛教、摩尼教、景教、伊斯蘭教等多種宗教並存,多元文明在此交匯,所以這裡的老百姓心態也是最包容的。

我們每到一個兵站(哨所),官兵們都會端出奶茶來,我們從雲南一路走來也沿著茶馬古道走來,茶葉、牛奶、鹽的融合難道不是民族團結最好的代表嗎?

“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石榴哪裡來的?它也是沿著絲綢之路從西亞傳到中亞,再從新疆傳到中原的。在北京,人們常用“天棚、魚缸、石榴樹,先生、肥狗、胖丫頭”來形容四合院人家的生活情景,石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表達,難道這不是民族融合嗎?

這條道路帶給我們的啟示是什麼?不就是融合交流發展,從而更好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嗎?交流是為了各種文化能融合在一起,融合是為了各自創新,呈現出豐富多彩、永遠向前的樣子。(劉萌萌)

(責編:陳新輝、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