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齊高新區(新市區):工廠化循環養殖 拓展水產養殖新路徑
7月12日中午,在位於烏魯木齊高新區(新市區)六十戶鄉的烏魯木齊市聚鑫鵬飛畜牧養殖合作社的工廠化水產養殖區,工作人員正為客戶打撈鱸魚。裝袋、加水、注氧、封邊,鱸魚在打包后依然歡快游動。
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是極其珍貴的自然資源,也是重要的生態系統,具有不可替代的綜合功能。因為緊鄰青格達湖,在城北的六十戶鄉、青格達湖鄉等地分布著一大片濕地。濕地美景每年都吸引來各種鳥兒棲息,水產養殖漸成規模。為了保護好濕地,烏魯木齊不斷拓展水產養殖新路徑,採用工廠化養殖,實現鱸魚、銀鼓魚、五道黑等魚類的本地化養殖。
進入水產養殖區,明顯感覺濕度加大,50個魚池旁的一個機械區發出各類轟鳴聲。水池內,大小不同的魚兒歡游。
水產養殖負責人李程說,這裡採用封閉的水循環系統,它能夠持續淨化和循環使用水資源,極大地減少了水資源的消耗,同時避免了傳統養殖中可能出現的藥物殘留和環境污染問題。
“這種系統通過精細控制水質參數,如溫度、溶解氧、酸鹼度等,為魚類提供了接近自然生態的成長環境。”李程帶記者用手感受鱸魚養殖池和五道黑養殖池的水溫,五道黑養殖池的水明顯更涼。
每個養殖池底部,都在不停往上冒細小的氣泡。李程說,那是在為水池加注氧氣,哪個水池需要加注多少氧氣,都是系統自動控制完成,不需要人為干涉。
在傳統的養殖模式下,為了保持水質,養殖戶需要頻繁換水,導致大量水資源的浪費。採用循環水養殖系統后,則可以通過物理過濾、生物過濾等技術手段,實時監控並調整水質,確保魚的生長狀態。同時由於工廠化養殖系統的垂直設計和多層結構,節省了土地資源,可以更集中地管理鱸魚,及時發現並處理疾病問題,大大提高了成活率。
“這就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李程說,目前,合作社正在阿勒泰推廣工廠化養殖技術,此前已在阿克蘇、昌吉等地推廣並落地相關技術,帶動當地養殖戶高效養殖。
今年,合作社還將引進鱖魚進行試養。
在青格達湖鄉新疆紫晶川梭高新農業股份有限公司養殖基地,工作人員正在查看羅非魚苗長勢。目前正值羅非魚育苗期,4個魚池中的魚苗約有三厘米長,工作人員調配的生物營養物質能幫助魚苗健康成長。
公司總經理張世澤說,魚苗長大一些就能食用更多固體物質,它們就將食用公司飼草工廠的飼草。通過智能種草工廠種出來的飼草,蛋白含量、干物質含量更高,且可吸收率更高。而魚類需要的營養也可調控,用飼草代替飼料,在更好促進魚類生長的同時,讓肉質更加安全優質,口感也更好。
除了飼草喂養,紫晶川梭還利用生物控制系統、水循環系統、回收系統等助力水產養殖。
“水產養殖利用植物工廠葉菜、虫草深加工的剩余物,制作成飼料添加劑,再搭配新鮮飼草進行養殖。”張世澤說,去年公司首次養殖羅非魚,去年至今春的銷售季,公司羅非魚銷售額為180萬元。
生態優先,保護第一。為有源頭活水來,節約了用水,保護了濕地,烏魯木齊市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持續加強濕地保護修復,保持良好的濕地生態和水環境。六十戶鄉黨委書記徐剛說,六十戶鄉在農業生產中堅持綠色種植、生態養殖,一方面來提升農產品質量,一方面打造更好的生態環境。隨著生態環境改善,六十戶鄉發展水鄉旅游、觀光農業等,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讓農民享受濕地帶來的生態紅利。
近年來,烏魯木齊不斷探尋工廠化設施漁業養殖發展新途徑,以擴產能、調結構、優布局為導向,強化名優高效漁業,以科技助力特色水產養殖,引領水產養殖發展向形態更高級、結構更合理、融合更深入邁進。(牟敏)
來源:高新區(新市區)融媒體中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