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昌吉市:人大基層“站點”有作為 “急難愁盼”事說了就能辦

小暑時節,新疆昌吉市六工鎮十三戶村農戶袁修躍種植的60畝鮮食玉米迎來豐收,按照畝產5000穗計算,60畝鮮食玉米純收入在6萬元以上。
“能有這麼好的收益,是因為我有‘后台’給出謀劃策呢。”袁修躍笑著說。
袁修躍所說的“后台”,是指昌吉市人大常委會設在十三戶村的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點。
“在十三戶村,確定發展什麼產業、計劃上什麼項目、村集體經濟收益如何分配等村務事項,我們都是依托‘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點’這個平台,廣泛聽民聲集民智,村民是‘拍板人’。”昌吉市六工鎮人大代表、十三戶村黨總支書記楚保金說。
楚保金介紹,依托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點,村上6名人大代表擔當起了政策宣傳員、民情聯絡員、工作監督員、群眾服務員、矛盾調解員,真正做到人大工作貼近基層、貼近群眾。通過這種方式,十三戶村探索出了“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點+產業引領”的發展新路。2023年,十三戶村集體收入180余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3萬元。
昌吉市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主任柳學珍介紹,為充分發揮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優勢和人大代表作用,昌吉市依托現有的“人大代表之家”,按照因地制宜、整合資源、務實管用、各具特色的原則,在全市鄉鎮(街道)和村(社區)探索建立了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站和實踐點,進一步暢通群眾參與日常政治生活和社會治理的渠道。
“主要目的就是通過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踐載體,打通基層民主發展的‘最后一米’。”柳學珍說。
實踐站點建設不是簡單地挂一塊牌子、設一間房子、擺幾張桌子,而是將它真正建設成為全過程人民民主基層實踐的重要陣地。為此,昌吉市強化機制建設,探索形成了“群眾提、代表定、政府辦”的工作機制,廣泛收集群眾身邊的“急難愁盼”事項,並依據機制流程切實加以解決。
一段時間,在昌吉市綠洲路街道屯河社區、農科社區等部分老舊小區,非機動車車棚老舊、休閑步道坑窪不平、路燈不亮燈架偏少,小區居民將改善小區面貌的訴求反映到了街道的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站。
昌吉市綠洲路街道人大工委主任王亭懿說:“在街道的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站,我們組織召開街道人大代表議政會,組織人大代表、居民代表、業委會成員和物業公司負責人,共同商討解決方案並付諸實施,實實在在地將居民群眾的訴求辦理好。”
看到路面平整了、車棚翻新了、路燈亮堂了,綠洲路街道農科社區居民張榮感慨地說:“實踐站就建在我們家門口,有訴求進門就能說,說了就能辦好,真不錯!”
盡管每個實踐站點的面積大小不同,但“有地議事”“有人管事”“有章理事”成為每個實踐站點的“標配”。今年以來,昌吉市各級人大代表依托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站、實踐點,廣泛收集群眾身邊的“急難愁盼”事項。市人大常委會經“群眾提、代表定、政府辦”,確定今年實施“微實事”項目83件,計劃投入資金562萬元。“微實事”項目涉及老舊小區改造、山區牧道維修、小區天然氣管道維修等,與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
今年3月,全疆首個“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基地”在昌吉市建成並投入使用。由此,昌吉市形成了以“基地”為龍頭、“基地+實踐站+實踐點”串點成線、示范引領全市全過程人民民主建設的新格局。
“全覆蓋的陣地讓人大代表與人民群眾走得更近、聯系更緊,也讓群眾更加直觀、近距離地感受到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社會主義民主。”柳學珍說,昌吉市人大常委會將不斷探索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踐路徑,切實增進人大工作接地氣的廣度、察民情的深度、惠民生的力度,切實構筑起實現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堅實平台,讓人大工作與黨委同心、與法律同向、與時代同步、與人民同行。(蓋有軍 梁宏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