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吐魯番市高昌區亞爾鎮新城西門村:飽滿的葡萄 串起充實的生活

6月,炎炎烈日下,步入吐魯番市高昌區亞爾鎮新城片區新城西門村,宛如走進葡萄的世界,嫩綠葡萄藤伸展著枝葉向上攀爬,空氣中彌漫著葡萄的清香,處處可見滿臉笑容的村民。
2022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疆考察期間,來到吐魯番市高昌區亞爾鎮新城片區新城西門村村廣場,和村民們親切交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一個民族都不能少。要鞏固拓展好脫貧攻堅成果,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推動實現農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鄉村更美麗。
吐魯番市住建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新城西門村黨支部第一書記聶昭宇說,兩年來,新城西門村全體干部群眾牢記囑托,以黨建引領產業多元發展,推動原本以葡萄種植為主的傳統農業村,邁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快車道”,各項事業蒸蒸日上,產業發展紅紅火火,村容村貌日新月異,成為遠近聞名的“鄉村振興樣板村”。
葡萄是吐魯番的特色產品,也是新城西門村最主要的農作物。全村2700畝耕地,85%以上是葡萄地。此前,村民採取傳統種植方法,一畝葡萄地的年收入不到5000元。如何提高種植效益?村裡四處考察后,決定從品種改良入手。
萬事開頭難,村裡的黨員站出來了。艾斯卡爾·買買提是新城西門村的村委會主任,也是村裡的葡萄種植大戶,他率先將“藍寶石”、無核白、馬奶子等新葡萄品種引入村裡。“新品種效益好,我自己就種了4個品種,像‘藍寶石’,鮮葡萄一斤能賣到15元,葡萄干一斤能賣100多元,一畝地一年收入超過1.5萬元。”艾斯卡爾·買買提說。
有了示范效應,村民們紛紛跟進。眼下,新城西門村80多戶種葡萄的村民,共種了11個不同品種的葡萄。村裡以此為契機,帶領村民開展葡萄產業品種改良和架勢改造,推行標准化、規范化葡萄種植模式,拖拉機機械化操作替代了人工栽培,省時省力。
種植效益明顯提高,新城西門村並沒有就此止步,又在拉長產業鏈上動起心思。他們按照市場化的運作模式,引進社會資本,建成了吐魯番絲路明珠農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開展鮮葡萄、哈密瓜、紅棗等干鮮果加工、包裝、銷售等業務。
一塵不染的葡萄干加工車間裡,一片繁忙景象。工人們密切協作,顆粒飽滿、色澤圓潤的葡萄干經過挑選、分揀、包裝,發往全國各地。負責人介紹,企業先后投入1000余萬元,已建成粗加工生產線一條和精加工生產線一條,年生產能力達到4000噸,還配備冷庫及倉儲,年產值達5000萬元。企業裡的60多名員工,基本都是新城西門村的村民。熱依汗古麗·吉吉阿不都力對記者說,自己家離工廠走路也就5分鐘,家門口上班既能賺錢,也不耽誤照顧孩子和老人,現在很多鄰居、親朋都在這家工廠上班,一個月有三四千元的收入,比外出打零工強多了!
有了好產品,還要有暢通的銷售渠道。新城西門村引進兩家電商公司入駐,打造了紅石榴直播電商孵化基地和物流快遞綜合服務中心,通過線上平台,讓特色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完善了優勢農副產品聯產聯銷體系。“我們原來在吐魯番有個加工廠,這兩年看准機遇,就把公司搬到了新城西門村。”新疆絲路驕子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負責人朱彥林介紹,企業努力打造新疆特色農產品的電商供應鏈,以合作社為依托生產種植,以電商中心為媒介選品,培養地方網紅主播,推動農副產品“觸網”,從田間地頭直接送進千家萬戶。
蓬勃發展的電商也吸引著年輕人返鄉創業。從學校畢業后,阿依努爾古麗·加帕爾返回家鄉成為一名主播,如今已小有名氣。她說,公司的直播間設備齊全,裝修漂亮,還經常有外出培訓的機會,“看著粉絲數量迅速增長,家鄉的農產品賣到全國各地,很有成就感”。
在發展產業的過程中,新城西門村在運用市場機制、動員社會力量的同時,突出黨建引領、支部帶路,堅持用“紅色引擎”激活產業發展。他們積極探索推行“黨支部+合作社”的發展模式,由黨支部指導集體聯社領辦葡萄專業種植合作社、電商服務合作社、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肉鴿養殖合作社,通過投資入股、土地入股、銷售分紅,帶動農戶致富和村集體經濟增收。
產業的興旺發展,推動新城西門村鄉村振興事業全面鋪開。村民人均收入和村集體收入節節攀升,從2021年到2023年,全村人均收入從不足2萬元增加到2.3萬元,村集體收入從30萬元增加到53.6萬元,去年全村總產值更是突破了2億元大關。
腰包鼓起來的新城西門村人,精神上也亮堂起來。今年1月23日,村子又迎來了“高光時刻”:第十一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示范單位公布,新城西門村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稱號並獲現場授牌。863戶3152名村民正意氣風發走好“同心協力之路”“共同富裕之路”“石榴同心之路”“互嵌交融之路”。(尚杰 趙明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