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跨越新疆時空的對話——中外專家深入研討新疆的歷史與未來相關議題

見証了新疆從歷史深處走來,展望闊步走向光明的未來!
6月12日,“中國新疆的歷史與未來”國際論壇在喀什市舉辦。論壇圍繞中央民族大學考古隊在喀什地區發掘的中國最西端的古代大型地面佛教寺院——莫爾寺遺址的考古成果,共享了新疆地區考古、歷史等領域的研究成果,加強國際交流,推動新疆歷史人文的多元一體研究,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鑒。
在論壇上,來自中國、美國、澳大利亞、德國、意大利、匈牙利、埃及、俄羅斯、蒙古國、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家的100余名專家,從新疆考古與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新疆歷史與中華文化的多元通和、西域絲路與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新疆發展與中國式現代化等四個方面,展開了一場跨越新疆時空的對話——深入研討了新疆的歷史與未來相關議題。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楊聖敏在以《誰是塔裡木的早期居民:新疆古代的一段歷史》為題作主旨演講時說,在公元9世紀中葉以前,塔裡木盆地的居民,包括了高鼻深目類型、操印歐語系語言的“胡人”族群、說古代藏羌語言的羌人和漢人。所以,塔裡木盆地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包括漢族。
“在新疆所發現的莫爾寺遺址是一座橋梁,它連接了中亞、南亞以及東亞。”美國佛羅裡達國際大學終身教授衣麗都說。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考古文博系教授、絲綢之路與民族考古研究所所長肖小勇,與專家分享了最近5年帶領團隊在莫爾寺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的情況。他說,在莫爾寺遺址發掘出土了數量眾多、規模龐大、分布密集的佛教寺院建筑群,實証了新疆多種宗教並存的歷史,體現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兼容並蓄的特征。
論壇中,專家們從不同視角、不同領域,用各自的方式講述著新疆故事,分享觀點。並一致表示,大量考古實証表明,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文化圈的重要組成部分,西域人民自古以來也同是中華文化的共同創造者。中華文化是包括新疆各民族在內的中華民族共同創造傳承的。
“絲綢之路是最早連接東西方世界的貿易路線之一。”埃及開羅大學教授姆哈森表示,沿著絲綢之路,不僅物產和商品得以運輸,東西方之間的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科學技術等也得以傳播。
“以史為鑒,我們認真看待歷史上的中國和西方是如何交往的,從這些交往中我們能看見許多道理,文化是需要交流的,文明是可以互鑒的,宗教是可以共存的,沒有非此即彼的排他性。”中央民族大學特聘教授、邊疆考古研究院院長魏堅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與會專家表示,新疆是古絲綢之路核心地帶和東西方文明交流匯聚的黃金通道,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是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自古以來,各民族在新疆聚居,新疆各民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血脈相連、命運與共的重要成員。中華文明和而不同、多元一體的經驗,能為今天世界上仍存在的民族宗教沖突問題提供借鑒。
大家共同認為,作為多元文明交融薈萃之地,歷史的新疆與未來的新疆,必會堅持多元一體道路,建設更加安全和諧的新疆﹔必會更好地發揮樞紐作用,聯結中國與中亞、西亞、歐洲﹔必會更好地發揮支撐作用,共同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必會更好地保護各民族優秀文化以豐富發展絢麗多彩的中華文明。因此,新疆不僅僅是中國的新疆,也是世界的新疆。讓歷史、今天、未來的新疆走向世界,是與會人員共同的願景。(范瓊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