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新疆成為“候鳥天堂”

候鳥,是大自然的使者,它們每年跨越萬水千山遷徙,展現出生命的頑強與活力。
作為我國鳥類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新疆現有鳥類490余種,約佔全國鳥類種數的三分之一。近年來,新疆深入踐行“兩山”理念,不斷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為野生鳥類創造了良好的生存條件,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珍稀鳥類前來棲息繁衍。
鳥類成為天山南北美麗風景
眼下,我國最大的內陸淡水湖——博斯騰湖奏響搖籃曲,成千上萬隻鳥兒忙著筑巢、孵化,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
“4月以來,我們已經監測到2000多隻水鳥進入繁殖期,5月中下旬有上千隻幼鳥出巢。”新疆博斯騰湖國家濕地公園管護站工作人員古再麗說。
博斯騰湖是我國鳥類重要棲息地。近年來,當地採取生態輸水、實施環保項目等措施,使博斯騰湖水體形成良性循環,為鳥類棲息繁衍提供了優良場所。如今,博斯騰湖的野生鳥類數量超過1萬隻,鳥類種類達198種,其中包括玉帶海雕、獵隼、金雕、黑鸛等國家重點保護鳥類。
“這個季節來到博斯騰湖,看到了很多鳥類,感受到自然生態之美。”河北游客牛浩然說。
在新疆伊犁河谷,飛鳥和鮮花隨處可見,與郁郁蔥蔥的牧場、緩緩流淌的河流融為一體,成為美麗的風景﹔在鞏留縣萬畝蘆葦濕地,數千隻白鷺、灰鶴筑巢安家,有的在孵化幼鳥,有的在低空飛翔﹔在新疆伊犁那拉提國家濕地公園,鳥鳴啾啾,清風裊裊,構成了一幅美麗畫卷。鳥兒們眷戀濕地的好山水,把最美的色彩,最動聽的歌聲獻給這片土地。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是新疆鳥類遷徙的主要通道之一。每年春秋兩季,上萬隻候鳥經此地遷徙、停歇、越冬、繁殖。近年來,伊犁州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使伊犁河谷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野生動物種類不斷增加,尤其是鳥類數量明顯增加。目前,野生鳥類達346種。
過客變“常住” 隻因環境好
鳥類是大自然的精靈,它們或翱翔天際,或潛游水中,或在林間跳躍歡舞,在天地間留下美麗的倩影。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徐峰說,鳥類是與人類最為親密的動物,無論是在農村還是城市,都能見到鳥類。它們彩色的羽毛和悅耳的鳴叫,能帶給人享受,讓人心情愉悅。
“一行白鷺上青天”“落霞與孤鹜齊飛”“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這些人們熟悉的古詩詞表明,鳥類在青山綠水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令人心曠神怡,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鳥類是捕虫、捕鼠的高手,還發揮著為植物授粉、傳播種子的作用,是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一環。”徐峰說,鳥類對環境、氣候變化非常敏感,是衡量一個地區生態環境優劣的指示者。
在且末縣吐拉牧場,每年10月,生活在這裡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黑頸鶴會飛往西藏越冬。但近年來,科研人員發現,吐拉牧場的黑頸鶴開始留下越冬,成為“常住居民”。這一變化,主要是因為當地生態環境的改善,為黑頸鶴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來源。在新疆,由候鳥變“常住居民”的還有天鵝、灰雁、赤麻鴨等,數量已達幾萬隻。
被譽為“生物多樣性之父”的科學家托馬斯·洛夫喬伊教授曾說:“照顧好了鳥類,你就解決了世界上大部分的環境問題。”由此可見,鳥類對幫助人類認識和改造環境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鳥類的存在警醒著人類,對生態環境時刻保持關注。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疆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牢固樹立和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為候鳥遷徙編織保護網。”徐峰說,新疆各地對河流、湖泊、濕地等開展了大規模保護與修復,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善,吸引了越來越多鳥類回到新疆,鳥類數量在不斷增長。
據統計,近10年來,新疆鳥類種類增加了60余種。新記錄到侏鸕鹚、草鷺、小太平鳥、鵑頭蜂鷹等眾多鳥類,新疆鳥類種類記錄不斷刷新。
人鳥兩相依 和諧共生美
64歲的楊飛飛是一名資深觀鳥愛好者,從事鳥類拍攝、調查近20年。
“新疆地域廣闊,生態系統豐富,是候鳥遷徙通道。因此,新疆的鳥類資源極為豐富,是全國觀鳥愛好者的天堂。”楊飛飛說。
“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走進大自然觀鳥、拍鳥的人越來越多。”楊飛飛說,5—6月是新疆鳥類繁殖期,也是觀鳥愛好者觀鳥的最佳時期,每年這個時候,觀鳥愛好者會前往烏倫古湖、那拉提國家濕地公園等地觀鳥,在那裡不僅能看到新疆特色鳥類,還能感受新疆的風土人情。
5月19日,2024年北戴河國際觀鳥節上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2023年末,我國鳥類觀察愛好者約有34萬人。大部分觀鳥愛好者在把觀鳥作為一種個人愛好之余,還參與開展了大量鳥類保護和宣傳活動,已經成為中國鳥類保護不可忽視的力量。隨著近年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深入,政府主管部門越來越重視依托公眾力量開展鳥類調查、鳥類保護宣傳等活動,公眾愛鳥護鳥的積極性不斷提高。
“動員公眾參與鳥類保護是發展趨勢。”徐峰說,生態文明是社會公眾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一方面,每個人都要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另一方面,隻有公眾生態文明素養不斷提升,才能全力筑牢生態環境安全防線。
徐峰認為,新疆在推動公眾參與鳥類等生態保護上有很大空間,各地可以結合“愛鳥周”“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探索打造富有本地特色的自然教育品牌,推動全民生態文明素養提升。
“觀鳥旅游在國內發展很快,已經成為自然旅游和教育結合的一種新模式。”楊飛飛說,新疆特色鳥類眾多,同時還具有獨特的自然景觀和文化資源,具備打造以觀鳥為主的生態旅游產業的條件。(曹華)
【記者感言】
美麗新疆怎能缺少鳥兒飛翔
眼下正值候鳥繁殖季節,新疆的湖泊、河流、森林、濕地吸引了大批候鳥“安家落戶”、撫育后代。
鳥類被譽為大自然的精靈,為大自然帶來了生機與活力。新疆幅員遼闊,地形地貌豐富多樣,雪山、戈壁、森林、草原、河湖、沙漠都獨具魅力,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來。殊不知,在這綠水青山背后,鳥兒也是自然之美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你身處草原,看見湛藍的天空掠過一群飛鳥,總會情不自禁用鏡頭記錄下這大自然中的靈動之美。
美麗的風景離不開生命的襯托。我國古代詩人留下了許多關於鳥與自然的詩詞佳句,“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讓人感受到水田上白鷺飛舞、樹林裡黃鸝鳴叫的美麗田園風光﹔“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描寫了春天鳥兒你追我趕、和人類友好相處的和諧場景。
鳥類不僅是自然風景的重要組成部分,還為維護自然生態系統平衡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新疆,人們很早就通過引入粉紅椋鳥來控制蝗虫數量,保護草原不發生大面積虫害。一些地方還建設鷹架,通過“招鷹滅鼠”,來遏制荒漠草原鼠害蔓延。
近年來,新疆通過加強自然保護地建設、開展打擊違法捕獵野生動物專項行動、開展愛鳥護鳥宣傳等,為鳥類等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長棲息環境。近10年來,新疆鳥類種類增加了60余種,全區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數保護率已超70%。
新疆的自然環境是美麗的,同時也是脆弱的。鳥類是環境健康的優秀指示物,保護好鳥類已經成為新時期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當前,我們迫切需要持續加強對鳥類棲息地環境的全方位保護,不斷營造全民愛鳥護鳥的良好氛圍,構建鳥與自然、人類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讓鳥類成為美麗新疆的一道動人風景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