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跨越24年的青春接力——保定學院西部支教畢業生的故事

5月23日早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縣第一中學教學樓裡歌聲飛揚。在八年級(1)班教室,音樂課實習教師張夢帥帶領學生合唱《我和我的祖國》。“從河北保定來且末快3個月了,我越來越喜歡這裡,越來越喜歡這裡的孩子。”張夢帥說。
張夢帥是河北保定學院音樂舞蹈學院音樂專業2021屆學生,將於明年畢業。今年3月,他與14名不同專業的同級校友來到且末縣各中小學實習。
保定學院的師生與且末有著深厚的情誼。
24年前,保定學院西部支教2000屆15名畢業生告別老師和父母,響應國家西部大開發的號召,到且末縣教書育人。
2014年五四青年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給保定學院西部支教畢業生群體代表回信,肯定他們奔赴條件艱苦的西部和邊疆地區,扎根基層教書育人的選擇,鼓勵廣大青年“好兒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奮斗無悔”。
10年來,保定學院學子們牢記總書記的教導,把邊疆和基層作為最好的課堂,在磨礪中見風雨、長才干、壯筋骨。
今年,保定學院新一屆畢業生中又有15人報名簽約,6月畢業后將來到且末。這,是前赴后繼的青春,更是波瀾壯闊的人生。
走進西部大漠,刻寫人生高度
大幕拉開,音樂響起。在燕趙大地與塔克拉瑪干沙漠畫面背景的切換中,侯朝茹聆聽著從時空深處穿越而來的緩緩吟唱,淚水打濕了眼眶。
原創歌舞劇《囑托》今年4月25日在且末首演,展現了保定學院西部支教畢業生群體扎根且末、無悔支教的故事,連續幾天的演出座無虛席。
“看完這部劇,讓我再次回想起當年進疆的往事。”侯朝茹說。
侯朝茹是保定學院西部支教2000屆畢業生,是且末縣一中歷史教師。
2000年初,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的且末縣師資告急。新學期馬上開始,但縣中學初一年級7個班裡,有6個班的班主任出現空缺。
“客觀地講,當時的且末條件很艱苦。一次沙塵暴就會‘刮’走幾位教師。”時任且末縣教育局局長的廉春喜回憶說。
不能再等了。且末縣領導決定,前往河北招聘教師。
“當時西部大開發戰略已實施,人們對雄奇壯美的新疆充滿向往。”時任且末縣人事勞動局局長、編委辦主任的陳輝說,在保定師專(保定學院前身),招聘小組給應屆畢業生們講新疆人的豪邁與奉獻,講且末人不懼風沙的精神、建設家園的故事,“200多名學生報名,我們選中了15名品學兼優的畢業生。”
“15人裡有不少都已在河北聯系好了工作,有的還收到了專升本錄取通知書。”侯朝茹說。
2000年8月,15名大學生登上了西行的列車。
侯朝茹至今忘不了在大沙漠中的第一次震撼:“我們坐汽車到塔中沙漠公路入口時,兩行大字躍入眼帘:隻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涼的人生。在一望無際的黃沙中,我們15個人,凝視著這兩行字,很久。”
侯朝茹、李桂枝、王建超、王偉江……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他們就這樣來到且末,在這裡,刻寫人生新的高度。燕趙大地,如同母親般默默凝望著撒向西部大漠的這15粒種子。
永遠不忘的青春夢想
2000年的且末縣,各方面條件都很艱苦,令剛到達的大學生們措手不及。
天氣干燥,大風揚塵。流鼻血、嘴唇裂口、咽喉疼痛,成為15個人收到的第一份“見面禮”。
王建超至今對初到且末縣一中的場景記憶猶新:校園大門陳舊,教室是土坯房,圍牆是土牆,土操場上,隻有一個破舊的籃球架。
校園裡,1000多個孩子夾道歡迎大學生們。校長說,為了迎接新老師,孩子們一早就排好隊,到河邊一桶一桶拎水,把校園全部洒掃了一遍。
望著孩子們稚嫩的面龐、渴求的眼神,15名大學生的心被觸動了。
王建超說:“我是來教體育的。當時就想,不能走,我一走,很多孩子就上不成體育課了。”
侯朝茹說:“孩子們歡呼著迎接我們的那一刻,我心一下就安定了。我想,這輩子,就是這裡了。”
一周后,學校開學,15名“保定來的年輕人”走上了講台,其中6人當了班主任。
此心安處是吾鄉,他們把青春的坐標穩穩扎在了且末,扎在了校園。
備課、講課、批改作業、用蠟紙刻試卷、家訪……剛剛走出校門的他們,用單薄的肩膀挑起學校的大梁。
在且末縣第一中學擔任語文教師的李桂枝回憶,第一個學期,為提高講課水平,她在繁重工作間隙聽課50多節,筆記記了幾大本。“那時候,我們的世界裡除了學生還是學生。下班后回到宿舍,窗戶上糊的塑料布被風刮得嘩啦嘩啦響,我們互相探討教案的聲音也一個比一個大。”
風沙磨去了稚嫩,代之以堅韌。2003年,他們從初一帶到初三的第一批畢業生,中考成績在巴州名列前茅,震動了州教育系統。在且末縣,人們對這群河北來的年輕人刮目相看。
24年,他們為祖國培養了一批又一批高中畢業生,其中數百名學子被復旦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中國地質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全國知名院校錄取。
24年來,他們在且末深受學生愛戴,深受各族群眾尊重,也收獲了自己的事業與愛情。
“在大漠裡,同樣可以書寫別樣精彩的人生。”侯朝茹說,“雖然我們不再年輕,但是我們不會忘記青春的夢想。”
現在的你,就像曾經的我
“桂枝,你見過海嗎?”
“沒有,我們以沙漠為海。”
2014年,保定學院教師為李桂枝准備了一份特殊的禮物——帶她去看大海。
從那以后,李桂枝每教新一屆學生,都會問同一個問題:“孩子們,你們想去看大海嗎?”
看著一雙雙充滿渴求的眼睛,她會告訴孩子們:“祖國的風光無比美麗,有沙漠、大海、高山、江河……璀璨的人生,需要不斷去探索、追尋和奉獻。”
現在的你,就像曾經的我。在且末縣各個中小學,每年都有學弟學妹們循著侯朝茹、李桂枝他們的足跡來到且末。
荀軼娜,保定學院2003級英語系畢業生。她被師兄師姐們奉獻大漠的事跡深深感動。畢業時,她給父母打電話:“我要去新疆且末,已下定決心!”
到且末后,她一個人帶3個班,一天下來嗓子干得像著了火。3個月后的一天,她正帶著孩子們讀課文,突然發不出聲音了。醫生診斷為聲帶不閉合,原因是用嗓過度。
聲帶失聲連續出現,但荀軼娜以堅強的毅力挺了過來。有一次上課,荀軼娜扯著嗓子對口型,給學生們示范單詞讀音。“當時,課堂特別安靜,孩子們學得非常認真。”她說。
2017年8月,保定學院歷史學專業的孫彤彤畢業了。在師姐侯朝茹事跡的感召下,她主動報名來到了且末。
“孫彤彤是90后,學東西快,工作有熱情。她帶的學生,歷史成績都很好。”且末縣第一中學副校長王偉江說。
孫彤彤帶的學生中有一個名叫阿卜力克木。高考填報志願時,成績優異的阿卜力克木決定到“孫老師的家鄉”保定讀大學。報到那天,他專程趕到保定學院,激動地拍下學校大門的照片發給了孫彤彤,“孫老師,我終於見到您的母校了。”
青春不以山海為遠。如今,在且末縣各中小學,保定學院的學子們接力前行,他們在這裡扎下根,成為當地優秀的教師。
如今的且末縣,高樓林立,街道寬闊,草木蔥蘢,城鄉公路四通八達。在城外的治沙基地,一行行紅柳鋪展著無邊的綠意。縣城中學校園內,坐落著嶄新教學樓,圖書館、體育館成為孩子們最喜歡的去處。侯朝茹說:“在這裡,我們與各族群眾心連著心,我們願意做扎根大漠的紅柳。”(魏永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