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已不僅僅是一個地名

作為一部迷你劇,《我的阿勒泰》在備受期待的目光中開播,短短幾天后圓滿落幕,卻讓觀眾意猶未盡。熒幕上的劇集已經結束,但這個猶如初夏微風一般的故事,卻在觀眾心中泛起陣陣漣漪,從網絡留言到日常聊天中蕩漾著一波波關於它的回味、討論。有人說這是一場賽博醉氧,久居城市的人們,為草原上那溢出屏幕的純粹清新而沉醉﹔有人說這是一場心靈治療,疲於奔波的你我,被簡單而富有智慧的淳朴生活而治愈……無論什麼樣的討論內容,有一點已無需爭辯,即在觀眾和網友的心中,此時的“阿勒泰”早已不僅僅是個地名。
一張更加閃亮的旅游名片
“我現在應該在阿勒泰,而不是工位上”“不說了,最近一班去阿勒泰的機票幾點”……在各大網絡平台,關於電視劇《我的阿勒泰》的留言中,隨處可見網友不乏調侃又充滿期待的表達,“去阿勒泰旅游一趟”成了這部劇最重要的觀后感之一。
的確,雖說阿勒泰的“金山銀水”美不勝收,隨便走一處都能拍到堪做電腦屏保的畫面,但一部熱播影視劇對拍攝地所產生的帶動效應,則更能夠如催化劑般讓其本來之美盡情綻放,在更大范圍內釋放魅力。比如2023年開年,伴隨電視劇《去有風的地方》熱播,雲南省成為春節假期旅游市場的一匹黑馬﹔電視劇《狂飆》帶火取景地廣東省江門市,連當地美食“豬腳飯”也一時間風靡全國——熱播的劇集就像帶觀眾來了一場漫步遠方的沉浸式體驗。正在扎實推進旅游興疆戰略、高質量發展旅游業的新疆,要珍惜這樣一部在線上線下、全國范圍內得到廣泛關注和討論的影視劇,更當想方設法接住這一波流量的“潑天富貴”,讓大美新疆的旅游名片更加動人、更為閃亮。
此時再看阿勒泰,且不提早已名揚海內外的喀納斯、可可托海、白哈巴,即便是劇中男女主人公一同爬上去聊天的那棵老樹,也足以構成觀眾心中難以忘懷的美麗風景。
一曲悠揚婉轉的文化牧歌
“真實地展現了哈薩克族的生活習俗”“尊重蘇力坦大叔最后的選擇”“想跟巴太一起去放羊”……在許多網絡討論中,“民族劇”是很多觀眾對《我的阿勒泰》的定位。且不討論這種定位是否准確,但它反映出劇集中對少數民族文化和習俗的尊重與理解得到了認同。
對於生活在新疆這片熱土上的各族人民而言,了解並尊重各民族不同的文化風俗、生活習慣,包容交流、美美與共、和諧共處是最常見不過的生活情景,但也得看到,對於無數從未到達過阿勒泰、甚至從未來過新疆的觀眾而言,需要《我的阿勒泰》這樣一個了解這片土地的深情窗口。伴隨著散文詩一般的鏡頭語言,有更多觀眾通過游牧生活的一飲一啄、家長裡短,走到了以前或許並不熟悉的少數民族文化面前,看到了祖國更加遼闊的天地。
通過文藝作品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我國文藝界寶貴的經驗和財富,無論是經典電影《阿詩瑪》《五朵金花》《嘎達梅林》,還是當前網友能集體大合唱的流行歌曲《奢香夫人》,從革命時期、建設時期到改革開放時期,都有優秀的文藝作品把創作焦點對准少數民族文化﹔走進新時代,我們同樣需要大量的筆墨和鏡頭,書寫各民族在時代變遷中的奮斗與拼搏,把各民族在時代洪流中的所思所感所想譜寫成一曲悠揚婉轉的文化牧歌。
一個當前語境中共有的文化意象
正如沈從文筆下的湘西、老舍筆下的胡同、三毛筆下的撒哈拉,在我們共有的精神家園中,文藝作品構筑了無數無需言傳亦可意會的文化意象,而這一次,我們或許正在見証一個新的文化意象誕生——阿勒泰。
從作家李娟筆下的阿勒泰,到電視劇《我的阿勒泰》,以阿勒泰為創作母題的文藝作品在不斷豐富和延伸,全國各地的讀者和觀眾,也在討論和交流中,潛移默化地共同完成著我們心中的“阿勒泰”這一文化意象的構筑:它是洒向草原漫無邊際的目光,它是因為青春而不需矯飾的悸動,它是偶爾回望時不明所以的惆悵,它是再顛簸的生活也要閃亮地過的生活態度……從文字到電視劇,變化的是載體,不斷深化的內核是文化,而且由於傳播方式和討論路徑的變化,這一文化意象的構筑甚至像是文藝工作者和網友們的“集體創作”,更具有時代特色。
從文字到熒屏,一個輕靈的故事講述完,背后是從歷史深處吹過草原的“風”。身邊的朋友們說,看完全劇,不著一字,卻在不知不覺間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種子深深種在每個人心裡。我們不再糾結電視劇的結尾,有情人是否終成眷屬,因為像劇中人一樣,我們擁有著共同的憂傷與歡樂、共同的期盼與成長,當我們一起經歷了歲月,共同的羈絆早已將彼此深深連接。(張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