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罷木卡姆吼秦腔——新疆伊吾縣下馬崖鄉民間藝人打通戲曲“任督二脈”

在新疆伊吾縣下馬崖鄉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著手鼓和艾捷克的伴奏,“頭戴上翡翠雙鳳尾,身穿上五彩錦繡衣,八寶羅裙腰中系……”一段秦腔《打金枝》選段,引得路人紛紛駐足傾聽。
正在排練的是下馬崖鄉泉韻絲路文藝隊,這支成立於2006年的鄉民間藝人文藝隊,20位隊員平均年齡52歲,他們不僅會唱哈密木卡姆套曲,還學會了唱秦腔、豫劇、黃梅戲。“他們雖然年齡大,但想法很潮,一直在學習和創新。”下馬崖鄉文化站站長阿麗努爾·帕爾哈提說。
艾捷克樂手艾力·卡德爾是文藝隊裡唯一的男性,也是這支隊伍的靈魂人物。艾力自幼學習哈密木卡姆,年少時,常去與自家一牆之隔的下馬崖邊防連玩耍,從官兵那裡學會了說普通話。“一開始,聽陝西官兵唱秦腔很有氣勢,后來聽懂了意思,感覺每出戲的故事都很感人、有味道,就下定決心學唱秦腔。”艾力回憶。
背了忘,忘了背,艾力說,連隊裡一茬茬陝西兵帶著他學會了秦腔。2006年,下馬崖鄉組建文藝隊,艾力第一個報名參加。排練哈密木卡姆間隙,作為調劑,他會自彈自唱秦腔,久而久之,隊員們就和他一起學會了唱秦腔。
一次外出演出,唱完了哈密木卡姆,艾力提議再表演一段秦腔,台下的老鄉掌聲雷動,這給了文藝隊極大信心。“秦腔很受歡迎,鄉親們經常讓我在哈密木卡姆節目之后,再唱一段秦腔。”艾力說。
“秦腔會唱了,我們又開始創新。2010年前后,文藝隊試著把傳統唱腔與愛國主義歌曲曲調融合,還獲得過自治區的獎項。”文藝隊骨干隊員、56歲的米娜熱姆·艾麥提說,他們用手鼓、艾捷克伴奏演唱了《北京的金山上》《毛主席的戰士最聽黨的話》等20余首歌曲。2011年,文藝隊參加自治區歌詠大賽榮獲一等獎。2012年,在全國原生態民歌比賽中,文藝隊憑借兩首經典歌曲一舉摘銀。他們創作的歌曲《下馬崖鄉村規民約》在下馬崖鄉廣為傳唱。
伊吾縣歌舞團團長劉岩岩每年都去下馬崖鄉十幾次,幫助文藝隊創作新節目,“他們對音樂的熱愛令人敬佩,每個人都在努力學習、積極創新。”劉岩岩說。
去年初,隊員們自學了京劇和豫劇,請劉岩岩給他們指導,“第一次聽他們唱,我都驚呆了,木卡姆和京劇、豫劇的語調、裝飾音完全不同,他們跟著手機上的視頻,一句一句學,有的地方甚至是一個語調一個語調反復練習。”劉岩岩說。
每次來下馬崖鄉,文藝隊都會給劉岩岩帶來新的驚喜。繼秦腔、京劇和豫劇后,文藝隊好像打通了戲曲的“任督二脈”,最近正跟著手機視頻學習黃梅戲《女駙馬》。“我好奇他們怎麼唱得那麼好,他們說有個河南來援疆的老師學過黃梅戲,鄉裡的文化站就把老師請來指導。這支文藝隊能夠發展到今天,離不開鄉裡的大力支持。”劉岩岩說。
“文藝隊裡大部分都是姐姐和阿姨,所以我們從黃梅戲《女駙馬》、豫劇《花木蘭》開始學。”阿麗努爾說,每次學習新曲目前,她都會從網上找相關選段的背景和故事,講給大家聽,“不僅是唱一出戲,也要讓大家知道戲曲背后的故事,了解得越多,大家就會更喜歡傳統戲曲。”
如今,泉韻絲路文藝隊已成為當地的文化名片,哈密市和周圍鄉鎮舉辦活動,都會邀請他們去表演,游客來伊吾縣也會專程觀看他們的演出。文藝隊多樣的演出風格,影響帶動著周邊鄉鎮的文化能人,如今年輕人彈奏艾捷克、獨它爾演唱《鐵血丹心》等歌曲,深受游客喜歡,成為他們增收的一種方式。(王晶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