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孜然套種模式開啟鐵門關農業發展新路徑

2024年05月10日18:22 |
小字號

進入5月,在兵團第二師鐵門關市廣袤無垠的土地上,處處綠浪翻滾、生機勃勃,仿佛在訴說著大地的豐饒與生機。在這一片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孜然套種模式開啟了一條農業發展新路徑。

5月3日,筆者走進三十一團三連職工李想林的棉田,看見他正忙著查看孜然長勢。

“去年我種植了200畝棉花,收入15萬元,今年又在棉花地套種了孜然,這樣算下來,收益一定比去年還要好。”李想林說。

據了解,孜然套種棉花的水肥管理和常規種植棉花相差不大,不需要額外的投入。同時,孜然可以在棉花幼苗期為其擋風,降低大風等極端天氣對棉花的影響﹔孜然還具有一定的驅虫作用,有利於減少棉花病虫害的發生,可謂一舉多得。

“三連今年首次採用2米寬的膜以及干播濕出技術,套種了6000余畝孜然。由於是第一年採用孜然套種模式,我們積極在網上學習相關技術,同時前往其他單位參觀學習,為孜然種植提供技術保障。”三十一團三連黨支部副書記、連長王瑞說。

今年該連還通過“合作社+訂單”的模式,對孜然進行訂單銷售,讓職工群眾收益有保障。據介紹,採用孜然套種棉花模式,預計每畝地增收400元至600元。

為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推動農業轉型升級,實現農業增長和職工增收的目標,三十四團運用“孜然+”套播復播模式,在茫茫戈壁上探索出了一條“一地雙收”的農業發展之路,讓職工群眾切實享受到實惠。

5月4日,在三十四團十二連職工劉文奇的棉花地裡,放眼望去,綠油油的孜然正隨風擺動。

“去年,我在102畝棉花地中套種了孜然,收入近30萬元,今年我又繼續採用這種種植模式,當前苗情比去年同期還要好,預計收入也會超過去年。”劉文奇笑著說。

三十四團十二連副連長龔玉林介紹,連隊組織種植戶和鐵門關市新之向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簽訂收購協議,由公司為職工提供優質的孜然種子,並在種植過程中為職工提供技術指導服務,讓種植戶吃上了“定心丸”。

“去年大家種植的孜然成熟后需要晾晒,但由於場地有限,孜然晾晒問題成了職工群眾的煩心事。今年,我們將為職工群眾提供晾晒場地,以更優質的‘一條龍’服務,助力職工群眾增收致富。”龔玉林說。

三十四團七連職工吳忠緒今年採用孜然套種玉米的模式,如今孜然長勢喜人,吳忠緒笑得合不攏嘴。

“我去年在棉花地套種了10畝孜然,收入頗為可觀。今年我將60畝地全部用於孜然套種玉米,對增產增收充滿信心。”吳忠緒說。

據悉,三十四團在以往孜然套種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總結推廣了“孜然+”9種種植模式,如:“膜下滴水冬灌”冬播孜然、冬季鋪膜“膜下滴水冬灌”春播孜然等,力爭在有限空間裡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

三十四團農業發展服務中心工作人員陳前文說:“今年,三十四團在15萬畝土地採用了‘孜然+’種植模式,通過新技術推廣應用,孜然預計比去年提前15天採收,總產提高4000噸左右。”

孜然套種模式的成功在於其科學性和創新性,可依據作物的生長特性進行合理布局,最大限度減少競爭,增加協同效應。同時,精准的田間管理和配套技術的應用,確保了作物健康生長。師市今年採用孜然套種棉花37.6萬畝、孜然套種玉米9.4萬畝、孜然套種大豆、甜菜及果園間種孜然等2萬畝,下一步,將繼續加大對農業創新模式的探索和推廣,不斷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讓更多的職工群眾從先進的種植模式中受益,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魏懷娟 馮波 馬永樂 石劉)

來源:兵團二師

(責編:李龍、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