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可可托海 因礦重生

2024年05月06日10:32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大家現在看到的是當年礦工們用過的編織帽、斧頭、爬犁和搪瓷杯、手套、鋁皮飯盒。當年,全國各地的建設者們秘密會聚於此,一起為祖國鑿岩挖寶……”4月24日,在可可托海干部學院一個臨時展廳,該學院訪談課特聘教師巴哈提別克·加斯木汗為學員講述可可托海的歷史。

春夏之交,距離富蘊縣城50多公裡的可可托海鎮靜謐祥和。今年66歲的巴哈提別克是可可托海“礦二代”,從小聽著從小鎮穿行而過的河水聲長大,之后成為阿勒泰地區第一批少數民族空降兵。1982年退役后,他回到了可可托海礦區。

巴哈提別克是可可托海因礦而生、因礦重生的見証者。

在可可托海鎮,游客最愛看的是三號礦脈。這個直徑達500米的礦坑像一個巨大的漩渦鑲嵌在山巒之中,最深處達350米。巨大的礦坑及礦脈內壁一圈一圈盤旋向下的車道,提醒著每一位參觀者,這裡藏著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全國各地精英雲集可可托海,鼎盛時期,鎮區常住人口超過4萬人,職工人數多達5000人,建設者用火一樣的激情、艱苦奮斗的精神,修平了通往大山深處的道路,攔河筑壩建造了電站,蓋起了廠房、學校、醫院,建起了新疆第一個現代化工業小鎮。

小時候,當礦工的爸爸留給巴哈提別克的印象就是每天早出晚歸,有時候連家都顧不上。當他聽爸爸說,世界上已知的140多種礦物中,可可托海就有86種之多,這讓他無比自豪。三號礦脈曾為我國“兩彈一星”、航空航天等國防軍工產業提供必需的材料——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鈹,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鋰,第一艘核潛艇聯合試驗所使用的鉭、鈮及第一顆人造衛星所使用的銫。因此,三號礦脈也被譽為“功勛礦”。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因市場需求、資源儲量發生變化,大批職工離開可可托海,留下的舊物件、舊票據、舊書報,堆滿了小鎮的中心街道,巴哈提別克心中五味雜陳:“這些老物件上有著父輩們奮斗的痕跡,丟了可就找不回來了!”

於是,巴哈提別克就在大家眼中的“垃圾堆”裡找尋“寶貝”,他把淘來的老物件搬回家中,擦洗干淨,擺放整齊。有時為了收集相關物品,他要以新換舊,更多的時候還要掏錢購買。小到紀念章、布票、郵票,大到自行車、打字機、書桌……如今,他收藏的老物件達5000多件,被稱為可可托海的“淘寶人”。

巴哈提別克還走訪了上百位老礦工及其家屬,挖掘他們的故事。可可托海礦區第一位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少數民族礦工、第一位國家級標兵,等等,被他一一整理記錄下來。走訪中,令他感動的是,幾乎每個礦工都會講出一兩個原可可托海礦務局黨委書記、局長安桂槐的故事。

2015年,可可托海地質陳列館重新裝修,巴哈提別克把100多件老物件捐給了陳列館,並為游客義務講解。他總愛給人們講述陳列館裡一幅照片的故事。照片中央是一位身穿呢子大衣,頭戴貂皮帽的人——他就是安桂槐。安桂槐身邊的礦工們雖然身著破舊的工裝,但每個人的臉上都綻放著燦爛的笑容。“這張照片最有故事。當時,安書記要去北京開會,但他沒有一件像樣的衣服,得知消息后,工人們湊錢給他置辦了帽子和大衣,讓他去北京見毛主席。回到礦上后,他連家門都沒進,就直接來到工人們身邊,傳達大會的精神。這張照片就是那時拍下的。”巴哈提別克說,安桂槐是“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為國爭光”的可可托海精神的代表。

正是基於可可托海精神的淬煉,可可托海從一個礦業小鎮向紅色文化旅游小鎮轉變。2014年,可可托海鎮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可可托海稀有金屬國家礦山公園是新疆首個國家級礦山公園,內有三號礦脈、阿依果孜礦洞、木橋及建筑物等,涵蓋了礦業開發史籍、礦產礦業遺跡等六大類優勢資源,為可可托海鎮開展研學實踐教育等提供了基礎資源。

來到小鎮,人們參觀可可托海地質陳列館,徜徉在歷史的長河中,看著老物件記錄下曾經的艱難困苦與自強不息﹔穿過阿依果孜礦洞,跨越時空追憶礦業前輩開礦時的場景,探尋礦洞背后的感人故事﹔佇立於三號礦脈前,被它年輪般的盤山礦道所震撼……

“可可托海歷史文化豐富,隻有不斷挖掘開發,才能更好地傳承。我想通過一張張老照片、一個個老物件和訪談課,講述可可托海那段光榮歷史,讓人們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汲取奮進力量。”巴哈提別克說。(賈春霞)

(責編:陳新輝、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