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庫車古城的保護利用(傳承之光)

楊明方 李亞楠
2024年04月27日11:1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庫車東湖公園(局部)俯拍。

庫車土陶匠人在制作土陶。

庫車城市(局部)俯拍。
以上圖片均為庫車融媒體中心提供

《人民日報》(2024年04月27日 07版)

核心閱讀

作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延續時間最長、歷史文化遺產類型最為豐富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庫車被稱為“露天博物館”,體現著歷史的厚重輝煌,彰顯著文化的獨特魅力。

通過實施“拯救老屋行動”、建設龜茲博物館、建成並開放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展示中心等舉措,庫車正在成為融合歷史人文與現代氣息、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歷史文化名城樣本。

 

庫車古稱“龜茲”,是我國唐代的安西都護府所在地,也是古絲綢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樞紐。“羌笛隴頭吟,胡舞龜茲曲”是漢唐時期龜茲樂舞風靡中原大地的真實寫照。作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延續時間最長、歷史文化遺產類型最為豐富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庫車被稱為“露天博物館”,體現著歷史的厚重輝煌,彰顯著文化的獨特魅力。尤其是以“漢唐故城”和“明清老城”相疊加的雙城格局在全國獨一無二,烽燧、佛寺、石窟等環繞的歷史城市體系在世界獨具特色。

2012年起,庫車堅持保護優先,立足地域特色,創新方式方法,由點及面推進保護利用,實現了古韻老城的有機更新,不斷探索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利用的新路徑。

“拯救老屋行動”修繕古民居

庫車具有2000多年的建城歷史,擁有大量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古民居、老建筑。2012年,國務院將庫車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2年來,當地黨委和政府一直致力於修繕有文化傳承價值的老屋,注重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利用。“庫車擁有80年以上的古民居102座,隨著歲月流逝,其中一些建筑已變得破舊,甚至面臨倒塌風險。”庫車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張雪介紹。

為了讓這些古建筑重煥光彩,2023年,新疆庫車啟動“拯救老屋行動”,由北京清城睿現數字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對庫車老城區的所有古民居進行全面普查,並邀請國內知名文物保護專家對庫車本地傳統工匠進行培訓,提升工匠技能,傳承傳統技藝,為古民居修繕保護工作提供支持。

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北京清城睿現數字科技研究院院長賀艷介紹,“拯救老屋行動”啟動以來,已有150余名本地傳統工匠加入老屋修繕團隊,已完成4處老屋修繕。“這項行動堅持最小干預原則,按照原工藝、原材料進行修繕,並依據老屋自身價值、人文環境、歷史地位等因素採取有針對性的修復方式。”賀艷說。

今年3月15日,庫車舉行“拯救老屋行動”2024年開工儀式,95后大學生工匠玉素普江·亞森吸引了眾人的目光。玉素普江·亞森去年大學畢業回鄉工作,聽說庫車的“拯救老屋行動”需要傳統工匠,從小跟著父親學習木工的他毫不猶豫地報名參加了。

“古民居作為歷史的見証和文化的載體,承載著多民族聚居融合的歷史記憶。我第一次正式接觸老屋修繕工作,發現修房子難度很大,特別是古民居,在不破壞傳統花紋、圖案和風格的同時還要保障安全。”玉素普江·亞森說。

買買提·吾普爾今年56歲,已經有30多年木工經驗。他去年參加了傳統木工技能培訓,學習修繕古民居技巧,還在工匠技能比拼大賽中獲得了一等獎。“很期待即將參與到庫車的古民居修繕行動中,發揮自己的特長,為從小生活的這片土地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買買提·吾普爾信心滿滿。

煙火氣重回龜茲小巷

陽光透過艾德萊斯絲綢制的“油紙傘”,洒下一地斑駁的光影﹔家裡的老物件搖身一變,成了牆壁的新裝飾﹔老屋各色花紋的彩門沉澱著歲月氣息……位於庫車薩克薩克街道庫其艾日克社區的龜茲小巷,處處呈現少數民族的民俗特點,吸引了不少游客。

庫車擁有5個歷史文化街區,2023年以來,在加大老城保護力度的基礎上,採用“不拆建隻添置”的方式對歷史文化街區進行改造提升,逐步完善水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同時打造文旅消費集聚區,讓游客進得來、留得住,開拓當地群眾創業就業、增收致富的渠道。

曾經廢棄的面粉廠也有了新用途。位於庫車清代子城西半部的庫車面粉廠始建於上世紀60年代,曾是南疆規模最大的面粉生產廠。面粉廠搬遷后,舊址於2023年完成一期改造,外部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其原本的平房結構,建成“龜茲數字創憶園”,包括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數字展示館、龜茲書屋、游客接待中心,二期改造還將增加龜茲數字展廳、龜茲傳統技藝傳承中心。

今年3月,《庫車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23—2035)》正式對外發布,按照規劃,庫車將在名城保護、民生設施改善、特色產業培育上持續發力。“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利用是綿綿用力、久久為功的系統工程,為此,我們將每年的3月15日設立為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紀念日,本著對歷史、對人民負責的態度,加快推進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利用,讓庫車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名片更加璀璨奪目。”新疆阿克蘇地委委員、庫車市委書記王魯軍說。

煙火氣重回龜茲小巷,曾經搬走的不少老住戶又搬了回來。馬依然·努爾開在這裡的雜貨鋪生意逐漸紅火了起來。“現在環境變好了,游客變多了,咖啡店、奶茶店也開起來了,很多人在家門口支上小攤、做起生意。”馬依然·努爾說。

年輕人加入文化傳承隊伍

舞者雙臂舉起,頭向右傾,眼瞼下垂,右腳點地,仿佛克孜爾千佛洞壁畫中描繪的龜茲舞蹈形象……眼前的舞蹈,正是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庫車賽乃姆,其“撼頭”“弄目”“蹺腳”“彈指”等舞蹈動作與唐代杜佑在《通典》中所述西域樂舞之情狀基本一致。庫車賽乃姆舞蹈難度大、要求高,上世紀90年代,一些掌握舞蹈技藝的老藝人先后去世,技藝傳承一度遇到困境。當地大力加強非遺保護工作力度,重視對非遺的挖掘研究保護傳承工作,激發青少年學舞、跳舞的熱情和積極性。2012年,庫車民間舞蹈家那斯爾·奴蘇爾被評選為庫車賽乃姆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到現在,他的學徒已有500余人。這項寶貴的舞蹈藝術重現活力。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近年來,庫車大力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工作,出台了關於庫車文物的總體保護規劃,為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提供了制度保障。庫車文化館館長羅志娟說:“目前,庫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共有146項。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有2項,非遺傳承人有500余名,我們通過申請非遺專項資金、展演、補貼等方式提高非遺傳承人的積極性,並通過師帶徒的方式,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文化傳承隊伍。”

今年33歲的依再提古麗·努爾頓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頂碗舞的自治區級傳承人。大學畢業后,她一直從事舞蹈培訓工作,目前經她培訓后能獨立表演頂碗舞的演員就有50多人,其中多人拿過各類舞蹈比賽大獎。

發源於2000多年前的薩瑪瓦爾舞,是新疆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融歌舞與雜技於一體,既有觀賞性,又具競技性。它從龜茲人接待賓客的儀式演變而來,深受百姓喜愛。

在嗩吶、鐵鼓的伴奏下,舞者頭頂數公斤重的銅盤、銅壺或疊起的細瓷小碗等道具,在轉身、直立、下跪、旋轉、急停等舞蹈動作中時刻保持動人的舞姿……庫車龜茲歌舞團表演的舞蹈《爺爺的薩瑪瓦爾》獲得第十四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舞獎。

通過實施“拯救老屋行動”、建設龜茲博物館、建成並開放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展示中心等舉措,庫車正在成為融合歷史人文與現代氣息、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歷史文化名城樣本。

(責編:李龍、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