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大叔用“鳥語”喚醒春天

4月6日,烏魯木齊市人民公園春光明媚,初現芳華。在一池碧水的鑒湖邊,三三兩兩的游人正在休閑。忽然,一聲清脆婉轉的鳥叫聲穿破晴空,人們都好奇地望向枝頭,還未吐綠的枝條上並不見小鳥的身影。四處尋找,才發現“音源”來自一位仰面朝天發出鳥叫聲的光頭大叔。受到人們關注,大叔更來勁了,一會兒是畫眉鳥的叫聲,一會兒是布谷鳥的叫聲,嘰嘰喳喳響成一片。
鑒湖前的空地變成了臨時舞台,大叔一邊表演一邊還不忘與人群互動,“怎麼樣阿姨,我學得像嗎?”“像!”一旁的老太太豎起大拇指。“我再給你們學個狼叫。”一時間,山谷裡的狼嘯近在耳邊。“還想聽什麼聲音?”大叔請“觀眾”點播,公雞打鳴聲、嬰兒啼哭聲、竄天猴鞭炮聲……他惟妙惟肖的演繹贏得了掌聲和贊嘆,也讓進入公園的人們收獲了一份來自春天的意外問候。
新疆大學新聞學專業大三學生劉佔東和兩位同學被當場“吸粉”,他們用手機記錄下這場偶遇的“演出”,並與大叔互加了微信,一路跟著他在園中漫步,聽他講自己的故事。
大叔名叫阿不列孜·木沙,在自治區水利廳工作,口技是他的業余愛好。從小生活在石河子農村的阿不列孜,對聲音有著異於常人的敏感。“那時候一到夏天,我就睡在家裡的院子裡,早晨常常被鳥叫聲喚醒。”從吹口哨,到學習鳥叫、模仿周圍各種聲音,他發現自己可以很輕易抓住聲音的特點,並模仿得惟妙惟肖。“光是狗叫,我就能從小狗、大狗,模仿出不下10種聲音。”一開始,他並沒有意識到這是一種特殊的天賦。直到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從電視上看到了口技表演,才知道這是一種很少有人能掌握的技藝,從此便對其產生了濃厚興趣。
阿不列孜給自己起的微信名是“愛鳥的人”,他學習口技的老師是大自然,“我最喜歡到大自然裡觀察各種動物。”有些聲音沒聽夠,或一時抓不住特點,他就錄下來回家反復聽。電視裡播放的《動物世界》是他最愛看的節目。為了保持舌頭和嘴唇的靈敏度和柔軟度,他從不吸煙,喝酒也隻喝少量啤酒。阿不列孜還無師自通掌握了一套練習口技的運氣方法,通過不斷練習和學習,掌握了50多種口技聲音技巧,包括模仿各種動物類、人聲變化等,僅鳥叫聲就有20多種。
在烏魯木齊成家立業后,阿不列孜的口技才藝最初隻在朋友聚會、婚禮等場合施展一下。2006年,他被邀請參加了新疆電視台《百姓故事》欄目的錄制,節目播出后,阿不列孜聲名鵲起,全國各地的演出邀約不斷。
2008年,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邀請他做了專場表演,現場專家學者對他不借助簧片等道具,隻用口、唇、舌、喉、鼻發聲器官表演的口技絕活進行了採樣、錄制和分析。“那天的音響設備太好了,現場專家們為我的表演使勁鼓掌。”阿不列孜說。
2011年,中央電視台《鄉村大世界》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八師143團錄制,阿不列孜的口技表演艷驚四座,現場氣氛十分熱烈。“這種口技表演我從沒見過,真是太棒了。”主持人付玉龍對他這種隻憑一張嘴“原生態”表演的方式叫絕。
在全國各地表演或出差時,阿不列孜不放過任何機會採集富有當地特色的聲音。在海南休假時,為了學習孔雀的叫聲,他起早貪黑往動物園跑,直到他模仿的孔雀叫聲招來園裡大大小小的孔雀“開會”,他才心滿意足地離開。
“越了解口技,就越覺得它不單單是一種聲音的技巧,而是一種藝術的表達。”在北京,阿不列孜還拜訪了口技表演藝術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口技代表性傳承人牛玉亮,兩人約在公園裡切磋技藝,牛玉亮老師對他的口技表演大加贊賞,希望他堅持下去。
口技起源於上古時期,人們狩獵時模仿動物的聲音,來騙取獵物獲取食物。戰國時期,《孟嘗君夜闖函谷關》的故事裡曾將“雞鳴狗盜”的口技技藝運用到了軍事上。到了宋代,口技已成為相當成熟的表演藝術,俗稱“隔壁戲”,到了清代已屬“百戲”之一種。“禽鳥百獸一身帶,真假難辨驚滿堂”,憑借其高超技藝和出神入化的表演,口技已是我國膾炙人口的一種表演藝術。
一路跟著阿不列孜在公園裡踱步,看他不時學鳥叫逗著路人四處尋找,或是引來遠處枝頭的小鳥回應,3名大學生越發佩服,也忍不住學他吹口哨,無奈隻能發出微弱的噓聲。“太難了。初中時學過課文《口技》,這次身臨其境看阿不列孜大叔的表演,才體會到這門技藝的神奇。”劉佔東說。
有鳥兒從遠處的枝頭循聲而來,落在近處的樹上鳴叫。阿不列孜說:“這是烏鶇的叫聲,以前在烏魯木齊沒見過這種鳥。這幾年生態環境好了,鳥越來越多,有好多是過去沒有的。”他的鳥叫聲太過嘹亮,以至於蓋過了公園裡真正的鳥叫聲。
“口技這種藝術形式雖然小眾,但給人美好的視聽享受,並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不少人說想和我學習,我也希望能申報成為口技非遺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成立自己的口技工作室,把這門技藝傳承下去。”阿不列孜說。(高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