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新疆好故事︱因為一片戈壁,採油工與文學結緣

2024年04月06日11:00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採油工置身戈壁荒漠,常與烈日、風沙、白雪為伴,但這片戈壁給了我朴實的情感,給了我一種生活和文學的銜接。”90后寫作者李琸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不久前,由她創作的散文《我有一片戈壁》在《人民文學》雜志上刊登,引發讀者關注。

《我有一片戈壁》創作靈感源於李琸剛剛進入採油一線時的工作經歷。“那時,我跟著師傅來到戈壁灘,四下望去一片荒涼,和文中表達的一樣,我當時問自己,真的要在這兒待上一輩子嗎?工作久了,對油區、對‘磕頭機’、對師傅們愈發了解,他們雖然長期在荒涼的地方工作,但卻擁有非常豐富的內心情感。”

談及與寫作結緣,李琸的回答帶著些童真詩意:“幼時,我在堂屋迷迷糊糊地睡覺,門突然開了,一束光從門口照進來,塵埃在那束光裡飄來飄去。我伸出手,讓光躺在自己的胳膊上。那時感到自己隻要側身而入,即可見到另外一片光景。這片光景就是我后來用一個個文字所呈現出來的文學之境。從這個角度說,寫作和我的緣分發生得很早,只是我當時沒有找到文字這種方式。”

2014年開始第一部長篇小說《返青》的創作時,李琸還在讀大學,她趴在宿舍床頭的小桌子上,在暖色調的燈光中一次次修改完成了這篇小說的雛形。“《返青》雖然隻有10萬字出頭,可是它佔據了我20歲到30歲的那段最美青春。小說最開始,主要是寫我母親的故事,結尾很美好,母女倆在一片茄子地的紫紅色霞光裡握手言和。”李琸說,這本書本質上是自己對童年記憶的“重繪”。

后來,李琸走上工作崗位,成為一名石油工人,業余時間寫作,這讓她在戈壁上擁有了自己的文學世界。“最初有關石油題材的寫作,是我擔任基層通訊員時,採訪採油班裡的工人。那時我特別羞澀,都是通過發微信或者發信息採訪,后來熟悉了,每天下班,我就和他們一起蹲在大門口邊等班車邊聊天,這些都成為我日后的寫作素材。”

和大學時期注重自我情感表達的寫作方式不同,李琸認為,文學創作必須要有生活基礎,將筆觸真正抵達“石油人”是對自己最基本的要求,由此創作出來的作品才能充滿生命的溫度,“我的第一讀者就是我的師傅們,他們看完會糾正文中很多專業術語,包括操作流程不規范、工具型號用錯等問題。”

《我有一片戈壁》中的志平是李琸在工作崗位上遇到的師傅之一,也是“師傅們”這個群像的代表。他常常感嘆:“自己人如其名,此生平平。”李琸說,文中師傅拉剎車沒拉住的時候說“自己是不是和‘磕頭機’一樣老了”,每每想起這句話,她都忍不住落淚,“油田上他們這個年齡的男工人大多是18歲左右開始工作,一直干到60歲退休,這就是他們的人生,和‘磕頭機’相伴大半輩子的人生。”

李琸生活的克拉瑪依市是一座移民城市。在她看來,有些人認為它歷史短,文化底蘊不深厚,但在石油人心中,先有上百萬年的地質變遷,才有了石油,也有了石油工人的故事。有時,李琸會一個人跑到醫院,拿出克拉瑪依市的老照片和坐在候診區的老人們聊天,“老石油人的故事很多,他們回憶起人生裡挖過的一條條管溝、栽下的一棵棵樹,說出來的全是文學性的語言,這些都是很好的創作素材。”

近年來,李琸的作品陸續在《鐘山》《西部》《西湖》等雜志發表。李琸認為,好的文學作品要寫進人們的心坎裡,賦予他們生存、生活的力量,“我慶幸的是,我本身就是一名採油工,我在書寫他們,而我就是他們。”

如今,李琸以克拉瑪依油田開發歷史為背景而創作的長篇小說《蜃城》正在修改中,它講述了“父輩”的故事,“我的爺爺和父親很早就來到克拉瑪依工作,而我在家鄉長大,以前對這片父輩們付出一生的地方沒有太多認知,隻知道爺爺從事教育工作,爸爸干過採油工、清潔工、環衛工。直到我來到這裡讀書和工作,實現了一種尋找和抵達,才知道了他們工作的更多細節。”李琸說,目前,她正在從事“新疆油田文化探源”的相關工作,在找尋石油人故事的過程中,她將創作更多前線工人和科研工作者的故事。(劉萌萌)

(責編:李龍、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