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新疆和田傳統木雕技藝新生記

2024年04月04日10:21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3月23日清晨,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的和田縣巴格其鎮故城村在木雕機的“嗡嗡”聲中蘇醒。新疆鐘秀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生態手工藝品生產基地,吾斯曼·米吉提坐在木墩子上,右手拿斧,左手壓緊木坯,一下一下鑿著……

今年67歲的吾斯曼是巴格其鎮達尼什村一名木雕匠人,七八年前,因為做的木雕產品沒什麼銷路,吾斯曼不得不把陪伴他多年的“老伙計”——斧頭、圓鏟、鋸子收起來。2021年,吾斯曼重拾塵封已久的木雕技藝,日子越過越好,生活越過越甜。“我做的木勺、木鏟賣到了全國各地,有的產品還出國了。”吾斯曼說。

傳統木雕技藝何以大放異彩?

2020年底,依爾夏提·依不拉音和妻子迪麗努爾·依斯坎旦在和田團城旅游時,看到了用核桃木做的鍋鏟。“咱們在烏魯木齊找了那麼久,沒想到在和田買到了。”迪麗努爾邊說邊拍了一段視頻發了朋友圈。

“沒想到這條視頻火了,有很多人留言,詢問怎麼購買。”迪麗努爾說,木鏟與不粘鍋搭配不傷涂層,自己跟身邊朋友都喜歡,有那麼多人咨詢,不妨先做直播賣賣看。隨即,夫妻倆開啟了尋找手藝人、了解和田木雕技藝之旅。

3個月的時間,依爾夏提夫婦跑遍了和田市、和田縣、墨玉縣、洛浦縣、策勒縣的鄉鎮村落,發現歷史悠久的和田木雕技藝,曾經一直是當地手藝人賴以生存的主要手段之一,卻因產品及銷路單一導致產業式微,為了生計不少手藝人不得不轉行,傳統手藝走到了失傳的邊緣。

在拜訪手藝人、尋找貨源期間,依爾夏提了解到木碗在當地被稱為“阿亞克”,而在巴格其鎮有一個“木碗村”,當地家家戶戶都以制作木碗、木勺為營生,這些木雕手藝人也被當地人稱為“阿亞克其”。吾斯曼就是依爾夏提“三顧茅廬”請來的“阿亞克其”。

2021年初,依爾夏提成立了新疆鐘秀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入駐和田地區(市)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中心工作人員幫他們辦理了營業執照,提供了辦公室,電商培訓講師對他們進行了抖音直播帶貨、短視頻制作、產品上架等一對一實操技能培訓。“那時,我們注冊了抖音賬戶,通過直播銷售核桃木碗、木勺、砧板等傳統手工藝品,每天有二三百個訂單。”依爾夏提回憶道。

直播帶貨事業逐漸步入正軌,但新問題也來了。

依爾夏提告訴記者,每一件木雕產品從木坯到成型,周期很長,通常切割好的木坯需自然陰干一年,才能上機床旋制,再搓油、陰干。直播了3個月,他們把認識的手藝人家中的存貨賣完了,補充貨源得等兩三個月,加之收購的有些產品因質量不過關,導致客人使用過程中出現開裂、變形,得打電話解釋、重新發貨。“那時,我們下定決心從源頭做起,自己收集原料,自己加工生產銷售。”依爾夏提說。

2021年7月,依爾夏提在巴格其鎮巴扎博依村建了第一個生產基地,聘請了設計師、營銷人員及6位木雕技藝傳承人。木碗、木勺、木鏟、砧板、木盤、木盆、調料盒、茶葉罐……有了生產基地后,產品種類也從以前的4種增至四大類20余種。眼見基地生產的各類產品銷售日漸火爆,依爾夏提決定注冊品牌。“和核木睦·祖爾琪”應運而生。

“這個品牌名稱挺長,客戶能記住嗎……”

“‘和核木’,是和田的核桃木制作而成的意思,‘睦’是各民族和和睦睦、相處融洽之意,加上‘祖爾琪’——我妹妹的名字,有地域特點。”沒等問完,依爾夏提這樣自豪地解釋,“就是想通過打造品牌,讓木雕技藝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用起來、傳下去。”

為提高木雕產品含金量,依爾夏提帶著手藝人不斷創新,將艾德萊斯花紋刻到木盤、木碗上﹔為了讓顧客能夠感受到每一位傳統手工藝人的匠心,還將制作者的名字刻到每一件木制品上﹔堅持每天直播三四個小時,用心講解產品制作過程、用途特性。在他們的努力下,每天直播銷售額2萬元左右,最好時達四五萬元,生產的各類木制品遠銷疆內外及美國、德國、澳大利亞、韓國。

“我們28個人的團隊每天堅持直播,是為了讓手藝人過上更好的生活,讓走出‘深閨’的傳統手工藝‘火’起來。”迪麗努爾說。

目前,正值核桃樹春季管理關鍵時期,依爾夏提又開始了新的忙碌——收購原料。“今年要儲備1000多噸核桃木,這是過去三年原料總和的兩倍還多。”依爾夏提說。

面對未來,依爾夏提有很多想法:把生產基地打造成旅游景點,讓來和田旅游的游客體驗古老技藝的魅力。

春日的故城村,散發著泥土的芬芳。走進去年3月建成的生產基地,后院堆著剛收購的核桃木原料,陰干房裡切割好的砧板碼放整齊。此刻,杏樹前的直播聲、開料鋸的切割聲、圓鏟的刮削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一幅和諧幸福的圖景。(拍熱扎提·阿不都)

(責編:陳新輝、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