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萬裡長城向西 賡續千年不息——感悟天山南北200余處長城資源裡的家國情懷

2024年04月03日10:06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漫長的歲月裡,分布在天山南北廣袤大地上的大大小小200余處長城資源,充分展現了古代新疆同中原及祖國其他地區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歷史事實,是底蘊深厚、生命力強大的中華文明標識。

長城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國家記憶的重要代表。新疆境內的烽燧遺址是中國長城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萬裡長城向西的延續,也是家國天下的邊陲記憶。歷史上,這些烽燧對維護絲綢之路交通暢達、保障國家對西域的有效管轄和治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日,記者走訪了別迭裡烽燧、克孜爾尕哈烽燧、拉依蘇烽燧、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透過一座座守候千年的烽燧,聆聽歷經千年猶“鮮活”的家國情懷。

護萬裡長城 固精神根脈

初春的庫車市仍有寒意。克孜爾尕哈烽燧前,巡護員熱合曼·阿木提繞著烽燧四周查看全貌,檢查石碑、標牌等設施是否完好。做完這些,他又拿出隨身帶的鉗子,仔細加固附近的鐵絲圍欄,並不時拿出手機拍攝上傳。

“每一處牆體都要看仔細,這樣才能及時發現問題。”熱合曼說。上崗30多年來,幾乎每一個工作日,他都在烽燧巡查。

受自然侵蝕風化、人類生產生活和歷史環境變遷等多重因素影響,保留至今的長城遺址多出現損毀或局部坍塌情況。近年來,為保護好遍布廣闊大地的文物和文化遺產,新疆對保存狀況相對穩定的文物遺址,加強“歲修、季巡、日查”等日常管護。2017年起,自治區每年投入資金解決950名野外文物看護員經費,緩解了野外文物巡查難、看護難的情況。

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一片無人區,裝上工作裝備、帶上行李,坐車直奔茫茫戈壁大漠,這是“新疆最美文物安全守護人”吾甫爾·庫爾班的日常。幾乎每隔1個月,吾甫爾都會和同事驅車數小時巡護孔雀河流域的11座烽燧。27年來,他常年奔波在戈壁荒漠、高山大河之間,與風沙為伴,守護著烽燧。像吾甫爾這樣的看護員,僅尉犁縣就有17位。

2022年3月31日,吾甫爾負責巡護的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入選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得知消息后,他高興得像孩子似的又唱又跳。“小時候讀書讀到長城很向往,心想長大后一定要去看看。”吾甫爾說,后來得知家鄉的戈壁荒漠地帶就有長城分布,是萬裡長城向西的延續,他更明白自己工作的意義,“隻要遠遠看克亞克庫都克烽燧屹立在戈壁上,心裡就很踏實。”

“從巴州境內的30多座烽燧來看,隨著社會公眾文物保護意識的提高,人為因素的破壞逐年減少,如何著力延緩遺址的自然損壞是當前的重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博院院長陳英說,目前烽燧遺址保護工作從人力看守保護向科技研究保護拓展。

新疆境內的長城資源作為中國古代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以關隘、烽火台、城池、戍堡、驛站、卡倫等設施形成了一條以點帶線、保障絲路暢通和文明傳播、拱衛境域安全的軍事樞紐線,同時也是長城大遺址和世界文化遺產“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新疆文物部門通過設置監測預警設施,輔助運用車載雷達掃描、衛星影像對比、高空“鷹眼”探查等技術手段,聚點成線,構建全疆文物監測預警網絡系統。與此同時,為了打通文物保護“最后一公裡”,新疆還持續推進文物保護工作站建設,覆蓋羅布泊區域、克裡雅河流域、古龜茲地區、天山北麓和阿爾泰山南麓。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從庫爾勒市出發,驅車出城,沿孔雀河北岸一路前行,越野車穿越戈壁、大漠、沙灘、鹽鹼地……近150公裡后,一座雖歷經千年,但幾乎完整保存著廢棄時模樣的遺址映入眼帘,這就是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也是新疆眾多長城資源之一。

自庫爾勒市至營盤古城之間長約150公裡的范圍內分布有11座烽燧,統稱“孔雀河烽燧群”,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即為其中一座。烽燧東距營盤古城遺址47公裡,東南距樓蘭古城遺址233公裡,地處羅布泊荒漠無人區,夏季酷熱干燥、冬季嚴寒刺骨,且沒有通信信號,條件極為惡劣。

在考古整理工作室內,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胡興軍正認真研究一份出土勛告文書。

從2019年到2021年,胡興軍和隊員每年在荒漠中發掘6個多月,清理出土各類遺物1450余件(組),其中出土紙文書、木簡883件,是近年國內烽燧遺址出土數量最大的一批唐代漢文文書資料。這些遺物均為戍邊將士日常使用器物,生動鮮活反映了唐代戍邊將士生活工作場景。

“官馬並得平安”“某某烽四面羅截一無動靜”“及烽子五人並得平安”等木簡上,記錄著千年前戍邊將士們的軍旅生活。在所發現的文書中,99%以上為漢文,同時還出現了焉耆文。胡興軍介紹,這些說明西域先民和來自中原的將士一起守衛邊疆,共同守護家園的安寧,實証了各民族共同參與西域開發建設、保衛祖國家園的事實。

“中國從漢代開始就建立了完備的邊防預警系統,唐代經略西域時繼承並完善了這種烽燧傳遞制度,克亞克庫都克烽燧就是其中代表。唐代對西域的管理大為加強,先后設立安西、北庭兩大都護府,統轄天山南北。顯慶三年(658年),安西都護府從西州遷至龜茲,設立‘安西四鎮’,焉耆即為其中之一。”胡興軍介紹,883件文書記載內容表明,歷史上克亞克庫都克烽燧與周邊的烽鋪、鎮戍、守捉、都督府、都護府等存在著密切聯系,各級軍事設施構成了焉耆鎮東部屏障,有效保証了唐代中央政權對西域的管轄與治理。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在別迭裡烽燧長城國家文化公園,一句中華兒女耳熟能詳的豪言壯語印刻在展廳一側的萬裡長城示意圖上,讓人讀來激動不已。“名將陳湯率領漢軍斬殺匈奴郅支單於,上書漢元帝,寫下這句熱血話語,自經問世,漢朝的強大與自信一覽無遺,維護國家統一已成為千百年來流淌在中華兒女血脈裡濃烈的愛國基因和矢志不渝的堅定信念。”烏什縣博物館館長林彥飛說。

山河多嬌 世代賡續

“修筑長城烽燧一般都是就地取材,沙漠地區的烽燧大多是用蘆葦或紅柳枝層層鋪沙來修筑,戈壁荒漠地區的則用夯土、卵石和胡楊來修建……”在別迭裡烽燧長城國家文化公園,20余名小學生參加長城烽燧遺址研學活動。結合展廳實景,講解員戴兆娜為學生們講解烽燧的建筑特點和歷史文化,並通過提問進行知識互動,增進他們對長城的了解和思考。

對於長城與烽燧的關系,烏什縣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游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張勇解釋,由於獨特的自然環境,新疆的長城資源遺存幾乎沒有連續性的牆體。其突出特征是依線設點,總體形成了以城鎮為重心、以烽燧為基點連接的中西交通護衛防線。它們和疆外長城的軍事用途一樣,保護著邊疆安定和絲綢之路的暢通,是長城資源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如何更好守護民族文化記憶、延續民族文化根脈?2021年,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印發《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2022年,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新疆段)項目正式啟動。

“長城凝聚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眾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要做好長城文化價值發掘和文物遺產傳承保護工作,弘揚民族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起磅礡力量。”張勇說,自2023年4月開放以來,別迭裡烽燧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接待游客已突破10萬人次。

幾百公裡外,以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拉依蘇烽燧遺址為背景建設的拉依蘇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內,博物館、瞭望塔、生態廁所主體施工以及電力、供暖、綠化等配套設施均已基本完成,下一步將進行博物館展陳裝修,即將投入使用。

輪台縣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游局黨組副書記、局長賀健介紹,為進一步做好拉依蘇烽燧遺址的保護利用工作,2016年由自治區統一撥付資金,對烽燧本體進行修復並修筑圍欄加以保護。同時,縣文物保護部門為了更好地保護該遺址,在烽燧前豎立界樁和文物保護標志碑,聘請野外文物看護員,對拉依蘇烽燧遺址定期進行巡查,並於2021年啟動拉依蘇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項目。

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資源開發處副處長周皓介紹,根據國家文物局等機構2012年發布的長城資源認定資料:新疆212處長城資源遍及天山南北,其中,長城資源較為密集的昌吉回族自治州12處、喀什地區16處、吐魯番市43處、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35處、阿克蘇地區56處。目前,除了已投入使用的烏什縣別迭裡烽燧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項目、尉犁縣孔雀河烽燧群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絲綢之路·長城文化博物館,輪台縣拉依蘇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項目、巴州米蘭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項目、喀什地區塔莎古道文化旅游復合廊道項目等都將陸續完工。

游龍舞動,山河多嬌。跨越兩千年,縱橫四萬裡,長城見証了歷史滄桑和時代巨變,守衛中華民族生存繁衍、和平發展,保護中華文明傳承不息、世代賡續。

這不僅是熱合曼、吾甫爾等巡護員的心願,更是14億多中華兒女的共同心願。(劉萌萌)

(責編:陳新輝、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