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21年40多次來疆“探寶” “上海爺叔”用光影擷取絲路繁花

2024年02月27日09:54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走進上海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丁和的工作室,像跨越時空走進4000多公裡外的克孜爾石窟——牆壁上都是石窟壁畫的攝影作品,他甚至復原了一個縮小版的克孜爾石窟第99窟。閑暇時,他習慣在工作室裡面對著壁畫沉思、冥想。

約三五好友深入羅布泊,春節尋夢古樓蘭,在克孜爾石窟拍攝斑駁壁畫,沿玄奘之路嘗盡孤寂與壯懷……21年裡,丁和背著二三十公斤重的攝影器材,40多次來新疆,在人跡罕至的荒漠戈壁中探尋古絲綢之路的遺存以及玄奘之路上的艱辛和榮光。這位“上海爺叔”(叔叔的意思)被譽為“龜茲壁畫攝影第一人”,還是新疆龜茲研究院客座研究員。

一入新疆便痴迷

“去了新疆會發現,那裡地貌的唯美、歷史文化的震撼程度是其他地方不能比擬的。”丁和說。這是他面對千年絲路的輝煌和遺存,面對克孜爾石窟,面對新疆時的感慨。

然而,在21年前,丁和還沒有踏足過新疆。對新疆的了解僅限於媒體宣傳、影視作品等,最直觀的感受來自兒時的一位遠在伊寧市的親戚。那時,這位親戚回上海探親,坐了汽車坐火車,要走一個星期。記憶中,新疆是如此遙遠。

2003年,丁和終於有機會來新疆了。“當時,我的重點在風光攝影上,基本上把全國各地都跑遍了,新疆是放到比較后面的地方了。”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新疆距離上海確實遠,還有就是新疆太大了,他總覺得需要一段相對較長的時間才能來、才能多走些地方,好好拍些照片。

初次來新疆,丁和大有收獲,對新疆的興趣更濃了。尤其令他著迷的是,新疆不僅有蒼茫戈壁、浩瀚沙漠等雄奇壯麗的風光,更有古城、戍堡等遺存。2004年春節前,他和幾位好友結伴,再次來新疆。那次的經歷令他終生難忘——除夕到達樓蘭故城遺址,夕陽下的遺址在光影切割中有震撼人心的美,言語已無法表達,隻能在震撼中捕捉光影的奇妙組合,用相機記錄下來。

探尋羅布泊歸來不久,丁和有幸認識了著名學者馮其庸,他為研究西域文明以及玄奘之路,多次來新疆。“新疆有非常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你應該把文化作為一個選題逐步深入下去,拍透、拍好。”馮其庸點撥丁和。

不久,經馮其庸介紹,丁和又帶著剛出版的《流沙夢痕——丁和西域藝術影記》攝影集飛赴中國香港,專程拜訪國學大師饒宗頤。饒宗頤先生送上一副早已備好的對聯,“道出古人轍,心將靜者論”。

兩位學者帶著丁和走進了拍攝絲綢之路的道路,親自指點他如何遵循學術脈絡和文化價值去拍攝。從此,拍攝成了學術課題,新疆成了丁和的寶藏之地。

擷取歷史光與影

玄奘東歸入境的明鐵蓋山口,落日余暉下的樓蘭“三間房”,歷盡磨難又絢麗無比的克孜爾石窟壁畫藝術……21年裡,丁和背著沉重的攝影器材沿著古絲綢之路前行,在馮其庸、饒宗頤等學者的指點下,用大畫幅膠片記錄下新疆震撼的地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當你意識到自己是在以有限的生命面對一個無限的世界的時候,你就會想著怎樣去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

21年裡,在當地向導帶領下,丁和一次次深入古絲綢之路上一個又一個人跡罕至的地點拍攝。在廢墟和沙漠中,他常常圍著殘垣土丘的遺址遺存轉了一圈又一圈,苦苦尋找最佳攝影角度,用奇妙的光影構圖喚醒千年文明瑰寶。

在拍攝玄奘之路上的文化遺址時,丁和接觸到絢麗奇妙的克孜爾石窟壁畫,從2007年開始,丁和全力投入到新疆石窟壁畫遺存的拍攝中。原打算用3年時間完成拍攝,后來,工作量越來越大,最終花費了近10年時間。這期間,他還做了一件意義深遠的事——隻身前往德國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用整整兩天時間,在館藏部及展廳內拍攝大量館藏龜茲壁畫精品。“我的壁畫攝影強調細節,對學術研究來說,找到一個細節也許就可以出一篇重要的學術論文。”按照饒宗頤的指導,他在后來出版的《德藏新疆壁畫》中嚴謹標注了關鍵數據,包括每一張壁畫的尺寸、原窟位置等。這本書不僅有欣賞價值,更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出版及展出后引發巨大轟動。后來,他將這些珍貴影像資料無償捐給了新疆的文物部門以及新疆龜茲研究院。

丁和的攝影作品中,有風沙中殘存的城垣,有玄奘講經的蘇巴什大寺,有令人神往的尼雅遺址……不似新疆風光照那樣光彩動人,卻直抵人心。復旦大學教授汪涌豪評價:“他擷取的從來不是眼前的好景,只是行將逝去的文明。”

金箔不再繁花開

“當金箔不再,丹青褪色,文化開出的繁花看似凋零,但其根脈其實永不枯竭、永不消逝。”丁和解釋他為什麼對克孜爾石窟壁畫情有獨鐘時說。這也是他對新疆迷戀的原因之一。

“馮老改變了我的攝影人生。”丁和說,“他希望我能用歷史學家的眼睛為歷史記錄下有文化價值而非表面漂亮的東西,鼓勵我以絲綢之路為主題繼續拍攝,這讓我一下子打開了眼界,找到一條不同於別人的創作之路。”

這條路是一條學術之路,更是探索之路。為拍出樓蘭故城的“靈魂感”照片,丁和繞了大半天才找到一處窪地,讓鏡頭仰視樓蘭遺址,以“嘴啃泥”姿勢趴在地上,最大程度貼近樓蘭的泥土……巨大木梁在碧藍天空下橫斜交錯,恍若一支支“巨筆”在書寫歷史、揮洒時光。

21年來新疆40多次,用相機聚焦新疆大地,收獲了上千張珍貴的膠片,出版了《玄奘取經之路——丁和尋訪影紀》《德藏新疆壁畫》《絲路精魂——丁和古代龜茲石窟壁畫藝術紀實》多部專著,丁和在新疆找到了自己事業的起點。他的攝影作品已被上海美術館收藏,並永久展陳在柏林的洪堡論壇。

現在,丁和正在編寫一本關於新疆文化攝影的書,擬以《絲路底色》命名,用行走新疆的視角,去解構新疆歷史文化,“我今年還要來新疆,來拍攝新疆,來見見這麼多年在新疆結識的好哥們。雖然我已經不年輕了,隻要是來新疆,我渾身是勁!”丁和說。(任江)

(責編:陳新輝、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